能像《罪惡都市2》這樣去蕪存菁的,實在太少。

更多時候,是《釜山行2:半島》《王國:北方的阿信》這類續集,以平庸的方式摧毀前作的高度。

觀眾不再從神經刺激中頻頻體驗人性開蒙,只能在強灌的心靈雞湯裡遍尋三兩值得振奮或記掛的菜葉。

有這麼多例項在前,《魔女2》的折戟就倍感可惜。

前作打下了大好江山,立下了又一套超能亂斗的動作標杆,再不新奇,起碼能在比好萊塢更不惜暴力與血漿的加成下,成就另一套刺激感官的功業,甚至是工業。

在這方面,樸勳政吝嗇就吝嗇在,為了後續儲存實力,就連稍作升級引爆爽感也沒到位。

與此同時,《魔女》提前供應的反差效果,已經把源起故事模板做到系列極致。

既然無法超越,《魔女2》再在低窪裡試圖煽情,就不過是在窮途末路上惺惺作態罷了。

同溫層的悲劇,不一定要透過同一對姐妹驚人相似的遭遇來贅述。

全球實驗室量產的科學作物,完全可以拋開雷同的拿腔拿調,而從他們為何順從,為何自相殘殺上,做至少有一點點花色的文章。

要是更有野心的話,順著人體實驗的歷史,可以深挖總歸能與現實對應得起的社會狀貌,最終不一定要通向這些年被頻繁針砭的政治,反正錢權陰謀下的人性糾紛,可以結合底層生態,產生非常多變的碰撞。

可是這些都沒有。

一輪折騰下來,《魔女2》透支了觀眾對續集的想象空間。

下一部,魔女姐妹不得不展開的聯手,必然存在一種惡與非惡甚或是善的對立,而善惡又是因為環境造就,中途可以溫吞掉許多文戲,一如最近的《光年正傳》。

劇情走向,也無非是摧毀總部,終結實驗,獲取一些新生機會,就跟《生化危機》《妮基塔》等故事一樣,任務推進的速度以及完成率,取決於續集多寡。

具子允作為塑造得有血有肉的角色,人氣高漲,特別是在妹妹的映襯下,大機率不會寫死,畢竟這要冒著顛覆商業爽片屬性的風險,並不划算。

而妹妹作為更多良知的承載體,很可能也不會折煞,畢竟劇情已經很難透過如此俗套的悲情,來重構情感迴盪的空間。

一眼望穿的劇情裡,打戲恐怕更難實現突破。

觀眾曾經的高期待,經歷過《魔女2》再不大幅調低,也是不太現實。

導演樸勳政本是同類商業片的好手,這次礙於敘述策略,走了過於保守的路線,犯的也是好萊塢《飢餓遊戲》等系列電影中段注水的商業毛病。

不過回過頭來看,這些年能從好萊塢型別片裡迅速吸收養分並且嫻熟本地化的,最突出的也就是電影工業水準已在一流水平的韓國了。

好比說積極介入現實改造的政治片《特工》《南山的部長們》,在放開尺度過後,更有直搗黃龍的勁頭。

但商業上借鑑得更繁多,更熱忱的,則是喪屍片。

《釜山行》是放到好萊塢也毫不遜色的嘗試,而Netflix《王國》的推出更能掀起巨浪,隨後陸續出現的《甜蜜家園》《殭屍校園》更能把韓國打造成該型別的盛產地。

《魔女》系列自然也有許多影子。

好萊塢多的是這種殘酷實驗的呈現,而從漫威、DC到《黑袍糾察隊》,絕殺型超能力女性的林立,甚或是各式恐怖片、特工片的加成,強化了魔女這一符號的特色和意義。

這類電影很典型的地方在於,看得出明顯的美國模式,但是韓國本土的氣息如此濃重,幾乎是可以另立門戶並且迅速開疆擴土的。

很難不聯想到幾十年前的香港,頻繁並迅速師從好萊塢型別片的敘述方式,在動作片、喜劇片等關鍵領域成為至少是亞洲範疇內的領頭者,那時候的蓬勃,並不刻意追求精良,也沒時間追求,但是高產同時打響了港星與港片兩張名片,於是五十年代末開始被稱為「東方好萊塢」的香港,在黃金時期名副其實了。

直至今日,這種影響依然沒有消退,但這套急進的學習模式,早已在市場需索中實現了自我調節。

而韓國更像當下的香港,但因為有成熟的工業基礎,也因為有自由度的提升與國際聲望的累積在相互作用,可以比現下的香港銳進、強悍,特別是,有了這層良性迴圈在,電影人能夠更為自覺地把好萊塢有益於自身的內容給融到鏡頭表達裡去。

這種勢頭,莫說在亞洲,哪怕是世界範疇內,也幾乎是無可匹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