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片段很簡單,但也很重要,需要在短時間裡,用簡單的畫面讓觀眾迅速融進故事,並且對環境背景和主要人物有一個初印象。

這個初印象也直接對應觀眾對電影的初印象。

這個學生選擇以一個長鏡頭跟拍主人公,讓我們瞭解電影的世界觀。

背跟拍景,正跟拍人,描繪還原了街道環境,以及人物的處境和低沉迷茫的氣場。影片在鍾秀進入商店後畫面停留在海美的身上,引出女主人公,把鏡頭切換到“有戲”的人物上,體現出故事的連續性,也很自然地引出人物關係。

這種電影開頭非常常見,較有代表性的是賈樟柯的電影,透過這種描繪的方式可以很好的奠定整部電影的基調,也能讓觀眾更好的進入人物的世界。

樸實無華,但可見基本功。

劉尚點頭,在花名冊上給這個學生的作業一個不錯的分數。

第二個同學選擇的是男女主碰面的那個場景。

鍾秀海美兩人時隔多年後的首次交談,在雜亂的街道轉角抽菸營造出了兩人的處境和人物氛圍,塑造出兩人的第一形象。

街道髒亂差,而且兩人靠著的不是一面牆,而是用作隔斷的海綿板。

這一個鏡頭既展示了兩人的階級地位,也形成一個畫面默契,在後來的情節裡形成照應。

先給出氛圍鏡頭與觀眾形成畫面默契,再在後面的情節中透過玻璃牆表示出兩人與富人階級的格格不入。

劉尚點頭,同樣對這個學生表示了讚賞。

也有學生選擇高難度的‘吃橘子’場景。

這個場景也是劇本里最為超意識的情節。

海美無實物表演,告訴鍾秀,自己經常會腦子裡想象著有一個橘子,然後自己吃掉這個不存在的橘子,嘴裡卻能感受到橘子的甘甜。

劉尚在佈置作業的時候,稍微提示了一下學生。

這個場景可以著重考慮關係鏡頭的運用。

因為這個畫面中,男女主的關係在悄然變化。

關係鏡頭是導演表達人物關係最重要的手法,透過關係鏡頭的變化可以判斷出人物之間的變化。

臺上學生講解自己的分鏡頭指令碼:

“在兩人第一次吃飯時,海美向鍾秀展示了啞劇,在此期間畫面都有透過正反打的形式表達兩人的交談關係。

在啞劇結束,海美開始說出自己的想法時,畫面取消了關係鏡頭,只給出了海美的特寫鏡頭。

在這裡不僅讓觀眾更深入的瞭解海美,表露出她的藝術境界,還把她與鍾秀的人物境界分離,透過海美在自說自話,顯現出同個階級卻不同境界的兩個人。”

這個鏡頭沒有達到劉尚的滿意,但是劉尚仍然給了一個不錯的分數。

對一個北電學生,能有多高要求呢?

劉尚又點了幾個學生,第四個場景都沒人選。

劉尚便直接問:

“有沒有學生選擇第四個場景畫的?”

這個場景其實不難,但可能有些敏感了,因為是鍾秀和海美髮生關係的那一段。

劉尚見沒人表現,便隨手在黑板上畫了畫,一邊解釋:

“我是這麼設計的:

海美的小屋裡,各種物品的對方看似毫無章法,但正因為凌亂的東西橫七豎八的對畫面進行遮擋,從而起到第一塑造了海美的人物形象,第二透過這種有壓迫性的擺放環境,製造出私密空間,營造出畫面的曖昧感。

你們先別急著鼓掌尬吹,這種手法也非常常見,畫面的壓迫感可以是物品的擺放,燈光的運用來製造,體現出曖昧的氛圍。

例如《過春天》中纏繞手機的片段就有異曲同工之妙。透過畫面的畫作,設定出人物的關係,形成高階的對比感。

好的電影在畫面上各種物品以及人物的站位都是經過研究具有特殊用意,空間作畫是導演常用來表達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