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我推薦的劉亞仁先生,如果需要試鏡搭戲,我隨叫隨到。”

劉尚笑著豎起ok的手勢。

在聯絡試鏡演員的同時,劉尚也沒閒下來,他在準備將劇本寫成分鏡頭指令碼。

整個創作過程都是帶著編導班的學生一起。

劉尚自忖是一位負責人的老師。

不管教學水平咋樣,他總是希望學生能從他這邊學到一些東西的。

這天課上,劉尚藉著自己正在畫的分鏡頭指令碼,給學生講解電影視聽語言和節奏。

“首先節奏感是什麼?提到節奏感,可能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音樂,對,音樂的節奏感是最直觀和好判斷的。

有快有慢。但看到一幅繪畫的時候,節奏感就不那麼直觀了,這類以空間為主的藝術形態甚至會引發一個思考,那就是繪畫、雕塑、建築這類藝術有沒有節奏呢?

從發生學的角度看,節奏是人(包括動物)的生命和自然界運動的重要屬性。

人生理上的節律與自然界的節奏促成了他們自身生命形式的不斷演化,使其形成了明顯的節律條件反射—節律輕鬆化的能力…

這便是最初在原始人勞動者所產生的節奏,但顯然這種節奏是非審美的。

到底什麼是藝術節奏,說法很多,但至今尚無權威性的定論。

按照通常的理解,藝術節奏可以被看作是在流動的運動中某些組織化、統一性起作用時成立的東西,因而有人把它概括為“時間的秩序”,也有人把它概括為“運動的秩序”。

造成藝術內部不同運動方式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與節奏相關聯的原因,是藝術反映現實時所使用的不同物質媒介以及由此形成的特殊表現手段。

例如,繪畫:它反映現實的物質媒介是:畫布、色彩、線條,它就是用這些東西來結構整體畫面空間的。

繪畫的時空結構看上去是完全靜止的,似乎並不存在人們常識中的運動。

但事實上,這種空間藝術的運動是一種“不動之動”,對於這種“不動之動”所產生的節奏的感知,不僅需要有由物質媒介組織結構而生成的物理空間對視覺的刺激作用,而且,還需要有在這個物理空間中欣賞者知覺心理活動的參與才行。

回到電影身上,節奏對於這個時空集合體的藝術形式來說,陷入有著更特殊的作用和意義。

電影的節奏總是透過視覺與聽覺從時空雙向度上直接的,而且還是綜合的被接受者所感知。

因此,我們在電影中時時處處都可以感到節奏的律動。

就電影創作的全過程看電影節奏的生成最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

首先是來自編劇,電影劇本實際上規定了影片的總體節奏。

一部影片敘事結構的起承轉合、情節發展的基本脈絡、以及情節間相互穿插所形成的律動,這些在電影劇本的創作中就已具雛形。

一部影片的總體風格已基本奠定,以後各個環節的創作都要以此為基礎。

其次,節奏還來自以導演為中心的實際拍攝過程。

劇本對節奏所作的整體性規定,畢竟是文字型的東西,要把它體現在銀幕形象之中,把劇情節奏變成明晰可見的畫面節奏,還要經過許許多多具體的創作環節才能實現。

再次,電影節奏還來自於影片的後期製作,其中主要是剪輯。

蘇聯電影理論家、著名導演普多夫金曾認為:

電影不是拍攝成的,而是剪輯成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話並不過份,因為在電影創作中,剪輯絕不僅僅是技術手段,更是一種有效的藝術手段。

故事設計的幾個層次由小到大,分別是:節拍場景/事件序列幕故事節拍是動作/反應中的一種行為的交替,這些變化的行為透過一個又一個節拍構築了場景的轉折場景是在某一相對連續的時空中,透過沖突表現出來的一段動作…

使人物生活中負荷著價值的情景發生轉折(理想的場景即是一個故事事件)序列是一系列場景,一般25個,每一個場景的衝擊力呈遞增趨勢,直到最後達到頂峰。

幕是一系列序列的組合,以一個高潮為頂點,導致價值的大轉折,故事由一系列幕所構成…故事就是一個巨大的主事件,它所帶來的終極變化,必須是絕對而不可逆的。”

“接下來,我們課堂上設計幾個分鏡頭,然後逐一討論。

此前我讓助教把資料分發下去了,一共四個分鏡頭,你們隨便挑一個設計,下面我點幾個同學上來演示講解一下。”

有學生選擇了開頭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