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我理解他。我跟我的經紀人聊過,不過不管是經紀人,還是劇本,並沒有給我非常明確的指向。

經紀人跟我說過一段話,「我們挑選那些我們能夠感知到Ben的瞬間來演繹,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結局的謎團其實是,Ben到底是嗜血的變態還是僅僅是個沒有道德的富人。你來決定。」

這對我來說是很酷的事情,因為只有我知道Ben做了什麼。

為這個角色做準備期間,我讀了很多書:尼采、叔本華、虛無主義等等。我感覺Ben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裡。作為一個擁有這麼多財富和特權的人,他其實和社會的另一部分人過著完全不同的生活。這就是我的方法:當一個人什麼也不相信的時候,他是什麼樣子?他燃燒的,到底是什麼?

這一切都體現在他的肢體語言中,他走路和坐下的姿勢都帶著一種倦怠。他覺得一切都是無關緊要的,所以他從來不會著急趕去某個地方。他只是存在在某個地方。他為什麼一定要活著?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對一切都不感興趣。

Ben根本沒有在掩蓋什麼,他只是空虛,一種危險又悲傷的空虛。

我覺得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就像李滄東電影的美在於他樹立了一面照向社會的鏡子,「看看你自己是什麼樣子」。

這個劇本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每個人都是那麼孤獨。即使你擁有了全世界的財富,你還是一樣孤獨。對我來說,雖然這種孤獨一直都在,但在這個時代尤其嚴重。”

劉尚問:

“你說的是現在的正治和經濟環境嗎?”

史蒂文元點頭:

“對。我覺得現在我們好像正處在懸崖邊上,猶豫著我們到底要在網際網路世界裡走多遠。很多人,包括我的經紀人都覺得,選擇我這樣一個身體裡有著太多美國元素的韓裔美國演員參與這部電影,是很冒險,同時也是非常適合電影主題本身的。最近這些年,所有曾經將我們分隔的界線好像都消失了。但我覺得,新一代的年輕人們實際上是非常失落,非常孤獨的。

Ben從哪裡來,我們都不得而知,這一點將他與其他兩個角色區分開來。

當然。Ben並不一定代表美國,或是西方世界,但他代表著誠實看待世界,或者說有特權去見識大部分的世界的人。

韓國的小孩們如今都在努力尋找自己,表達自己,做自己。

在西方世界,「做自己」早就深入骨髓,現在我感覺我們想要找到族群。

西方世界越來越想要找到一些集體主義,而東方世界越來越想要個人主義。

這其實是平衡的問題。”

劉尚拿起史蒂文元之前的作品資料,看了一眼,問了一個讓所有人都覺得有些古怪的問題:

“《玉子》很好地融合了你的身份,但這個劇本里的ben讓你更加靠近自己韓國的血統,你會覺得這樣更真實嗎?”

附資料:《玉子》是一部由奉俊昊執導,蒂爾達·斯文頓、莉莉·柯林斯等主演的動作片,於2017年6月28日在韓國上映。

該影片講述了帶著秘密出生的巨大生物“玉子”和與它一起在江原道山谷長大的少女美子之間結下真摯友誼,並展開奇異旅行的冒險故事,曾獲得第70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史蒂文在其中演K。

史蒂文元低頭微笑:

“不知道為什麼,說起這個我有一點感傷。但你說得很對,我覺得這種真實來源於角色所給予我的深度與廣度,他允許我將自己的翅膀張得儘量開,不需要去符合任何一種社會結構。演一個徹頭徹尾的韓國人意味著我作為一個演員,去飾演一個角色,我不再受到任何限制。

飾演Ben這樣一個帶著「局外人」的眼光看待生命的人,同樣給予了我最大的自由。這是非常真實的體驗。當我與Ben用同樣的眼光來看待世界,將虛無主義當成是我的焦點,身體的能量就發生了改變。

我有時候在想,美國電影的表達是否有些目光短淺,因為我們不太承認別的世界中的電影和他們鮮活的電影文化。

您作為一箇中國人,來到韓國拍電影,啟用好萊塢演員,會不會讓人們關注這樣一個事實:多元化並不一定僅存在美國電影中,更應該存在於我們所認可的電影文化中。

的確,隨著我們進入一個更加世界性的時代,我們就沒辦法再自負地認為,自己的電影世界就是唯一的電影世界,自己的經歷以及自己消化文化的方式是體驗的唯一方式。

對於身份的這些討論有時候我覺得對我來說是很累的。

不是因為我覺得這不重要,而是我感覺很多時候都是在圍繞美國身份在談這件事。

如果我想要更加世界主義,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那我就應該去包容其他的文化。

之前我的職業歷程集中在美國,我在這裡會更加自在。

但是很多時候,我所在的地方並不是那麼開放和寬容,我能夠扮演的角色可能還是會因為我的長相而受限。

世界上到處都有精神變態,這次我想回到韓國演一個變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