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很短,劇本里又編寫了新的臺詞,補充了一些新的情節,並對原著做了本土化的改編,將一部幾張紙的短篇,改成了深刻的電影劇本。

對於村上的書迷來說,很享受,劇本有著屬於村上式的孤獨韻味,看完長久的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

一、村上式的人物村上春樹中的人物,總是有些相同的狀態:孤獨、普通,不起眼,穿行在人群中,卻又和世界格格不入,拒絕別人進入自己的世界。

實質上,這些人就是你我,村上將都市人身上最孤獨的那一面抽離出來,便成了他筆下的主角們。

二、無處不在的留白與象徵性意象,村上春樹的故事,常常給人莫名其妙的感覺,故事明明已經結束,無數答案卻沒有得到解答。

真相是什麼,對於村上春樹來說,這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認為。

他留下一個個空白,如何填充這些空白,決定權在讀者手中。

劇本中沒有解釋的坑也不少,大概列舉,大概有以下幾點:

1、惠美究竟怎樣,是不是被ben給殺了?

2、ben所說的燒大棚,究竟是指燒大棚,還是指殺掉那些他視為“廢棄大棚”的女孩?燒大棚究竟有沒有發生過?

3、惠美口中所說的水井,那隻名為boil的貓,是真實存在的嗎?亦或只是惠美調皮的啞劇把戲?

這些都是村上中常出現的,無理由無意義的意象。

編劇在故事進行過程中,非但沒有想要揭露真相的意思,反而不斷模糊我們腦子裡的概念。

這個劇本本質上是詩化電影,並不是懸疑片,答案並不關鍵,感受氣氛、狀態才是最重要的。

在《燒倉房》之前,村上春樹的曾經有過幾次改編成電影的經歷,其中最出名的應該就是法籍越南裔導演陳英雄拍的《挪威的森林》,聲勢很大,卻並不成功,讓我很不喜歡的是《挪威的森林》裡使用的色調,很唯美,日式純愛片的色調,但其實與村上春樹的基調並不符合。

我覺得這個劇本很貼合村上春樹故事中的那種迷離悲劇感,拍出來一定會是一個享譽世界的爆品。”

劉尚點頭,示意女生坐下。

這個女生闡述的方向主要是村上春樹原著。

誠然,村上春樹的名氣是世界級的,在此前,他的作品改編電影全都撲街了,如果能拍出一部真正能體現村上春樹意境的電影,確實能大火。

拿到村上春樹的改編權,寫成的劇本,確實很容易拉到投資。

這個女生的論述也很有說服力。

劉尚又叫了幾個學生論述,並在之後做出點評,與其餘同學一塊討論。

學生們很熱情,圍繞這個劇本,一直在深究。

深挖的點,連劉尚這個劇本創作者都沒想到。

果然,當劇本面世,這個劇情的解釋權就不再屬於作者。

劉尚最後作總結:

“這個劇本現在拿到了兩個億的投資,我也沒用什麼花言巧語去忽悠投資人,因為投資人就是我自己。”

臺下笑聲一片。

太凡爾賽了。

劉尚又說到了下節課的安排:

“現在投資拿到手了,接下來就要選演員了。

三個主要演員,主角鍾秀和海美,配角本ben。

你們憑藉自己對角色的理解,選出你們心中最適合的演員來飾演這幾個角色,下節課,我們課上討論。

現在,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