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聊聊梁朝偉(第1/2頁)
章節報錯
周星馳六十生辰過後五天,正好也是梁朝偉的六十歲生日。
周梁半世摯友,如果說當年沒有戚美珍對當年招考老師、無線訓練班主任劉芳剛的強行安利,也就沒有後來的喜劇大神星爺,那同樣如此,如果沒有摯友星仔整日的演員夢安利,原本安安穩穩準備當電器銷售經理的偉仔根本就不會動當演員的念頭。
而這二人如果皆沒有進入演藝圈,香港電影史也必將是另一個版本。
沒有必要把周梁二人放一塊比較高下,二人從未有過合作,表演風格南轅北轍,唯一共性也就是各自以不同版本的被動方式進入了演藝圈,卻鑄就了不同內涵的傳奇與榮耀。
一個是華語範圍內不世出的文化偶像,一個是華語藝術電影向世界影壇輸送的唯一國際級男演員。
如果在西方影史範疇內給梁朝偉尋找一個座標參考系,雖然香港電影體制就是B級版本好萊塢體制,但論成就、論個體與體制產業的互動關係、論爆發的強度韌勁,梁朝偉最接近的演員,其實是義大利的馬塞洛·馬斯楚安尼。
香港電影在某些層面和義大利電影很像,圈子小,圈內人際關係緊密,手工作坊屬性強烈,因而具有強烈的地方特徵。
又歸因於各種陰差陽錯的地緣政治、時空要素,得以猝然爆發,盛世年代影響力蓋及全亞洲,之後又開始漫長的衰退。
演員生涯中後期的梁朝偉與王家衛牢牢繫結,成為王家衛代言人,但羅列梁朝偉合作過的名導得逆向思維,香港一線名導大概只有徐克、許鞍華、林嶺東等屈指可數幾個沒有和他合作過。
臺灣那邊的頂級大咖,侯孝賢兩部神作《悲情城市》《海上花》,李安現象級爭議作《色戒》,都有梁朝偉。舉辦梁朝偉個人回顧展,就是一次香港電影黃金年代的回顧展。回顧梁朝偉就是回顧香港電影最好的時光。
就可以量化的獎項成就來說,梁朝偉毫無疑問是香港影壇第一人,他身上確實有著通常香港男演員不具備的特質。
天才的重要定義是,一開始就是成熟的。
八十年代以後成名的香港演員中很難找到可與梁朝偉比肩的早慧演員,連梁家輝都是九十年代以後才漸顯崢嶸。
梁朝偉1982年開始出演影視劇,84年的《鹿鼎記》一戰成名。客觀說,在這部劇裡面,梁朝偉版的韋小寶,和傳統TVB電視劇演員的表演相差不大。
所謂臉譜化,也就是七情六慾都寫在臉上,所思所想盡量都灌輸式投餵給觀眾,尤其鍾情於給出簡單明確的標籤式表情反應鏡頭,但因為角色韋小寶自身的嬉鬧屬性稍稍掩蓋了一些這些瑕疵。
令人驚訝的是,在同年播出的《新紮師兄》中,梁朝偉即顯示出迥然不同的非電視劇演員特質。
一方面他可以演出角色的複雜內心維度,重重心事透過那雙眼睛就可散射出來,無需過多表情的做作顯露,另一方面當需要情感爆發的時刻,他情發於中的真摯表情,具有一般電視劇演員遠難以達到的感染強度。
而僅僅兩年過後,在1986年關錦鵬執導的《地下情》中,梁朝偉就顯示出了一名一流電影演員的特質,當時不過24歲的他,出現在電影中卻呈現出一張濃情意表、歷史滄桑感的臉,那憂鬱、虛無、倦怠、憤懣的多重神情,是關錦鵬這部迄今仍被嚴重低估的佳作風格得以成立的重要原因。
1987年爾冬升執導的《人民英雄》是一個非常好的參照,觀眾可以透過這部電影,比較出老一派的以狄龍為代表的邵氏演員,與接受劉芳剛現代電影表演教育洗禮的新一代演員之間的本質區別。
狄龍依然是那種受舊式戲曲影響很大作姿作態表意式表演方法,而梁朝偉則展現出新一代香港演員在鏡頭前情緒自然流露的寫實能量,各種情緒的把握準確又到位。
就表演方法來說,梁朝偉不屬於梁家輝、黃秋生那一類的港式方法派,所謂模仿再現還原模式,黃秋生既可以出演天真無邪的牧師,又可以出演變態殺人犯,複雜心機的警官也手到擒來,梁家輝甚至可以跨越文化障礙,無隔閡出演內地主旋律電影。
梁朝偉也並非那一類如周星馳、鮑嘉那樣只演透一類角色的演員。從更大範圍來看,他其實屬於某種。
早年梁朝偉出演過大量喜劇類角色,在《中環英雄》《五虎將之決裂》《鐵甲無敵瑪利亞》《亞飛與亞基》《新仙鶴神針》《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中,他的喜劇表演特色都屬於自說自話脫離於常規情境之外的犯禁模式,這其實是當時香港喜劇電影無厘頭風格的典型正規化,這些角色不能說不出彩,但並不突出。
原因不過是,角色並沒有精心設計,只是常規行貨,另外過分靚眼的演員演喜劇,喜劇效果一定打折扣。觀眾喜歡看加里·格蘭特演喜劇,是因為喜歡看格蘭特,而不是為了捧腹大笑,當時的梁朝偉的形象並未到這程度。
的另一管是悲情類角色,內向、憂鬱、文靜、靦腆。在駕馭這一類角色時,香港男演員無人可以超越梁朝偉。這得益於梁朝偉臉部表情煥發出來的無量豐富神采。
具體還可以細分,在《人民英雄》中,是驚恐、猶疑、落寞;在《悲情城市》中,是書卷氣,是文藝,是靜謐,是脆弱,是真摯;在《癲佬正傳》中,是瘋,是顛,是神經質中透露著極端的不信任和自暴自棄;在《三輪車伕》中,是詩意,敏感,黑色;在《海上花》中,是情難不捨中的纏綿灰色;在《俠骨仁心》中,是端正,溫良,周到;在《無間道》中,是憧憬中飽含的難以排遣的絕望。
電影演出區別於舞臺劇演出的一大重要特徵是,在某些時刻,演員的表演可以具有強烈的私密特徵。斯坦尼或方法派,要求演員做到當眾孤獨,但在不少的電影時刻,只有寥寥幾位工作人員的私密環境條件下,演員客觀上其實是具備了這種表演環境。
由此呈現出的表演,其細膩委婉動情處,能量驚人。梁朝偉的表演就一直給人一種強烈的私密特徵,彷彿就是一人獨處時的情感表達,觀眾無意中窺視到而已。
當代香港演員有兩大絕殺武器,一是對癲狂類角色的超強駕馭能力,黃金時代的香港演員幾乎沒有誰不具備這種能力,義大利電影也常常出現癲狂角色癲狂場面,費里尼、維斯康蒂的電影經常是嘉年華式的場面一過,演員突然搖身豹變煥發出真摯的情感表達,讓人無限感慨動容。
對照之下,韓國演員集體擅長的國民情緒則是暴躁,暴躁區別於癲狂之處是,這種情緒是沒有上下起伏的,只是不斷地自下往上衝。
二是鏡頭前情緒的自然流露能力,德勒茲所言,特寫鏡頭就是臉,香港演員普遍有這能力可歸因於沒有系統接受過表演方面的科班方法訓練,只能真情投入,以及方言演出能夠自然帶動身體能量。
論鏡頭前情緒的自然流露,或者更上一層樓,狄德羅所談的下意識情感的爆發能量,女的當屬張曼玉。《阮玲玉》《東邪西毒》《甜蜜蜜》中張曼玉大特寫鏡頭下的情緒爆發,之蒼涼之鄙夷之落寞之惘然,任何具有正常心智的觀眾看後不可能不被掀翻。
男的就是梁朝偉,《無間道》第一集兩大情感爆點,都來自梁朝偉的表情。一是黃秋生從天台墜落,梁朝偉沒有心理準備之下目睹後下意識的流露出極端的不敢面對的情緒,以及結尾被林家棟一擊致命後,瞬間隕落的空無眼神,此過程之令人無限感慨唏噓處非筆墨可以形容。
再來一個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