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聊一聊奧斯卡(第2/3頁)
章節報錯
在戛納電影節上獲獎的電影,側重於電影的藝術性、劇情社會深度、電影鏡頭、場面排程等,一般都是小眾化、拍攝或製作藝術有一定高度的。
我國第一部獲得金棕櫚獎的《霸王別姬》,是陳凱歌導演,鞏俐、張國榮主演的。
對於奧斯卡和金棕櫚二者的含金量,從社會影響力、影迷喜愛和認可度來看,奧斯卡獲獎作品更勝一籌,畢竟這些作品都是在全球進行播放,大眾都是喜愛,因此有說法奧斯卡是走“大眾屌絲路線”的。
從電影拍攝角度、製作方面來看,金棕櫚更勝一籌,這些獲獎作品是得到全球電影大咖們認可的,電影本身藝術性高,因此有人說金棕櫚是“小眾精英路線”。
簡單可以概括為,電影圈內專業人員更認可金棕櫚,對於觀眾來說更認可奧斯卡。
國內之所以會將一個電影作品優質與否以在國際上獲獎來評論,一是因為國外的影視製作水平比國內高出太多;
二是獲得他國的影視獎項很有難度。
金棕櫚是法國設定的獎項,奧斯卡是美國,每個獎項裡面有設定最佳外語獎,要知道世界上的國家這麼多,能夠pk之後,獲得別人國家電影獎項,無疑是對該作品的一種褒獎。
且看,我國的電影類的獎項,金雞獎、華表獎、百花獎、金像獎、金馬獎,有幾個能給外國影片獲獎的。
有人會槓,我們的獎項太“水”,可是換個角度,如果我國的電影行業比西方國家還要繁榮,我們有著自己的一套價值觀,作為評委,你會接受西方的,你無法認同的價值觀的電影獲獎嗎?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很多電影,例如《戰狼》系列、《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國際上反響平平了。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國外上映時,國外網友直呼“無法接受一個三歲孩子要被雷劈死”的設定。
西方與東方價值觀的不一樣,能在別人的國土上獲獎,首先要讓旁人認同我們的價值觀。
可是,再想想看,國內電影拍出來後不僅僅是為了獲獎去了,國內電影市場化後,更多的是資本要掙錢。
如此一來,必須在國內上映,如果不符合國人的胃口,又如何掙到錢。
所以說,藝術和金錢是兩條極難相交的線,要捨棄哪一方都不容易。
有人會說別國電影還是有機會拿到奧斯卡的,最近的非英語片拿到金像獎的是韓國的《寄生蟲》。
但是要知道,韓國電影發展這麼多年,這是他們第一次憑藉本土電影拿到奧斯卡。
由此可見奧斯卡對非英語片的‘苛刻’。
電影《寄生蟲》或許不是奉俊昊最好的作品,它或許處處是心機和設計。
在很多人心中它甚至是完全過譽。
但《寄生蟲》的意義,早已遠超一部電影,而是成為了一個現象。
韓國電影厚積薄發後,必然的現象。
從金棕櫚到奧斯卡,《寄生蟲》以202個獎項和183個提名位列年度電影之首。
蒂爾達·斯文頓,昆汀·塔倫蒂諾,小賤賤瑞恩·雷諾茲……
無數大咖為它背書,被它折服,影響力不再侷限於韓國那個彈丸之地,而是真真正正地遍佈全球。
它的登頂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除了影片本身的質量,還有英語字幕組的努力,發行公關公司不遺餘力地推進,劇組馬不停蹄地參加各種訪問、頒獎典禮、畫報拍攝宣傳……
步調一致,群策群力地推進這個結果。
這結果背後,還有韓國電影從百廢待興,到不斷地抗爭、被擊倒、再進步,才讓《寄生蟲》成為韓影史上第一座奧斯卡獲得者,奧斯卡史上第一部非英語最佳影片,史上第一部同時拿下最佳外語和最佳影片的電影。
這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
《寄生蟲》能登頂成功,絕不只靠一個人的才華迸發。
上有“為廣大電影人提供能夠盡情發揮想象力並放心大膽製作電影的環境”。
下有帶著傻勁,不斷嘗試著各種型別,反思著各種失敗,呼籲著各種協同效應的韓國電影人。
很顯然,國內暫時還沒有這個條件。
這個獎,是頒給兢兢業業的所有韓國電影人的。
奉俊昊說:“韓國的電影人非常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