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 演員王景春(第3/4頁)
章節報錯
那是一個只有幾萬人口的小地方,有著遼闊的草原和戈壁灘,民風淳樸,人跟人之間特別的親近,他從小喝著克蘭河的水長大。
1992年,19歲的王景春中專畢業後被安排到xj百貨大廈工作了三年,起初在工會負責宣傳,之後被調到了鞋帽部賣童鞋。
沒想到剛工作了一年,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沒能上大學成為了父親的遺憾,也成為了壓在王景春心底的一塊沉重的石頭。
直到有一天,他碰到了bj電影學院的導演朗辰。
朗辰對他說:“春兒,你應該去考戲劇學院、電影學院,你完全具備這個素質。”
王景春恍然大悟,這才有了考學的想法,也算是完成父親的遺願。從對抗到接受,成長大抵如此。
原本當演員只是一個夢想,當朗辰告訴他這件事的時候,他就開始付諸行動了。
可是一切都沒那麼容易。年紀超齡,長相不佳,多次波折後,上海戲劇學院以特招的形式才錄取了王景春。
那一年同時入學的還有陸毅、羅海瓊、薛佳凝、朱永騰……同學全是俊男靚女,王景春覺得自己身在其中,格格不入,甚至還會被其他系的人認成是他們的老師。
走進專業學府後,王景春異常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在上戲那四年他如飢似渴,也在那時候建立了自己對於表演的觀念。
從那時起,他就開始極其深愛演員這個職業,深愛表演。
“說不想得獎,那才是裝孫子呢,大膽做夢,然後一路堅持走下去。”這是王景春,還沒正式走上演員之路前說過的話。
1998年的夏天,全國觀眾都在家看陸毅主演的電視劇《永不瞑目》,接下來班裡的其他同學也相繼走紅,這種好運氣卻遲遲沒有降臨在王景春身上。
時間來到千禧年,王景春即將30歲了。
在而立之年,他的事業卻一直不溫不火。
王景春一直在多部影片中蓄勢待發,雖然他經常是主角身邊的那個人,有時候甚至連臺詞也沒有幾句,但他從未想過放棄。
直到2002年,對於該如何發展自己演藝事業持有疑惑的他,出演了尚敬導演的情景喜劇《都市男女》。
依靠紮實的功底,王景春把一個上海中年男人老蔣表演得惟妙惟肖,至今都讓很多網友津津樂道。
那年,王景春原本有機會可以跟著原班人馬一起拍攝《武林外傳》的,導演尚敬也邀請了王景春,但他拒絕了。
因為他已經明白拍電視劇是怎麼一回事,情景喜劇的好處與壞處都摸透了,他想嘗試更多的型別。
“演電視劇演著演著就會變假,端著演,這樣的形式我知道了,我就不想玩了,換個形式玩吧,那就玩電影了。”
王景春一直堅持演戲必須走心,於是他走向了自己深愛的文藝片領域。
他徹底將自己扔進角色裡,感受著人物或悲痛、或快樂的時刻。
後來《武林外傳》大火,有人問王景春是否會有遺憾,他笑了笑說:
“這有什麼好遺憾的,我不覺得遺憾,因為每個人追求的都不一樣。”
從名和利來講,拍文藝片是完全不佔優勢的,可是王景春沒那麼在意,他享受於創作中的那種快感。
那段時間,他住在bj一個平房裡,過得並不好。
出門上一次廁所,都要走20分鐘。
這段經歷,王景春似乎從未和媒體講過,因為他認為這一切不過是生活該承受的。
往往已有些生活閱歷的人,習慣於反覆咀嚼過去的苦難,將它們化作酒後談資。
但王景春一直不願多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只說了一句話:
“我北漂10年,從人生地不熟,沒有戲拍,到有人肯用你,我相信有多少艱辛就有多少成就。”
本著對電影的自我堅持,王景春漸漸走出了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一方面大量拍攝數字電影,嘗試各種型別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抓住任何機會出演自己心儀的文藝片,盡情體驗屬於角色的極致表演。
他所拍攝的這些作品收視率不冷不熱,很多人甚至都從未看過。
王景春從不著急,默默地在每一部作品中歷練自己。
在此期間,王景春因與王小帥導演合作電影《我11》互相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係,更由於出演人物傳記片《警察日記》獲得了2013年東京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的稱號,可謂碩果累累。
在東京電影節的頒獎禮上,給王景春的頒獎詞是這樣寫的:
所謂演技的極致,是透過螢幕上人物的一呼一吸來實現的。
拿到人生中首個國際電影節的最佳男演員榮譽之後,王景春有了與更多不同型別的著名導演合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