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春長了一張典型70年代中國男人的臉:隱忍、堅韌、樸實,時代氣息濃厚。

他相貌平平,八字眉時常緊皺,笑起來眼睛眯成兩條細線,這一切“不利因素”足以讓王景春泯然眾人矣。

在2019年11月23日的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上,他拿到了“最佳男主角獎”。

身處於這個以顏值和流量為王的時代,對於王景春來說,這是對他這麼多年來演員身份最好的詮釋。

站在領獎臺上,王景春的聲音有些顫抖,他說:

“從影20年,我很激動。有幸處在中國電影最好的時候,希望中國電影陽光普照,願所有的情感與愛地久天長。”

毋庸置疑,這是他的心裡話。

二十餘載的時光匆匆而過,在一部部電影作品中,王景春深沉、收斂的表演,極具分寸地展示了人物內心洶湧的情感和對苦難的默默承受。

角色長進了他的身體裡,那種感覺是不可言喻的,年近半百的王景春知道那是一個演員最幸福的時刻。

人們熱衷於看到一個好演員等來春天的故事,但王景春說:

沒有冬天,不曾冬眠。

2019年2月17日凌晨,王景春成為了“柏林影帝”。

一時間,王景春這個原本並不被大眾所熟知的名字,成為了媒體們爭相報道的頭條人物。

事實上,這張令觀眾既熟悉又陌生的質樸面孔早已入行20多年。

一半以上的採訪者都會問到“顏值”,人們渴望聽到一個相貌平平的演員,在演藝圈,摸爬滾打站起來的故事。

但影帝王景春打破了他們的“美夢”,對於自己這張極具特色的臉,他曾自嘲道:

“當年上戲藝考把我招進來的原因,無非就是因為我的形象太好了,幾百年出一個,我這樣的就我一個。”

那天他接受完媒體的採訪,在回酒店的路上,碰見了一個德國老太太。

老人看見王景春後,非常驚訝地停下了腳步,站在那裡對他說:“我昨天去看了你的電影,很喜歡,《地久天長》這三個小時我覺得沒有一分鐘是浪費的。”

王景春開心地笑了笑,說了聲謝謝。

他認為是人性共通的東西打動了每一個觀眾,那種平實的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是最為珍貴的情感。

《地久天長》這部電影,從演員到故事,都顯得跟時代格格不入,卻是80後的父母這批人,真實經歷過的歷史,是屬於他們這一代人的《活著》。

從知青到返程招工,王景春用自己細膩的表演,淋漓盡致地演繹出劉耀軍這個大時代背景下的中國普通工人最深刻、樸實的情感。

那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在漫長的人生逆境中的滄桑感,以及痛苦背後的寬容與溫情。

劉耀軍對於王景春而言,不是熒幕裡的那個角色,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導演王小帥這樣形容他:“紮在生活的土壤裡,人物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

拍攝結束後,王景春遲遲走不出來。劉耀軍像是長在了他的身體裡,他常常做夢,夢見自己失去了兒子,從河邊一路跑到醫院……

王景春18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這讓他無法接受。回想起與父親相處的那十幾年,自己一直都是和父親擰著過……

“一直特別遺憾,他沒看到我上大學,也沒看過我演的電影,我拿獎他也沒有見到。”

在《地久天長》中,王景春算是本色出演。他用自己年少時同父親的情感,去詮釋劉耀軍和兒子的關係,看上去笨拙又真誠。

他的表演方式剋制而平實,極具真實感,為人物營造出深沉而悠遠的氣質,導演王小帥數次因為王景春的表演而動容落淚。

王景春說:

“我並不想做一個所謂的成功者,站在一個高度上教別人如何演戲。我還是老老實實演戲,踏踏實實做人。”

在王景春的內心,他認為作品比自己的名字重要。

認真拍每一部戲,讓自己更多的作品被更多的人看見、喜歡,那才是他所追求的事情。

王景春小學五年級就上了電視,表演小品。

那時,家裡還沒有電視機,他激動地跑到伯伯家看自己演的小品。

之後的王景春,成為了一個文藝愛好者。

xj的alt地區,是王景春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