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爵士樂之魂(第2/4頁)
章節報錯
電影中,有一位義大利客人希望聽到塔蘭臺拉舞曲。
然而這個舞曲並不是1900所熟悉的種類……
於是他請那位客人做了一個簡單的示範節奏。
塔蘭臺拉是一種起源於義大利民間的舞曲,本身帶著濃厚的薩滿風格。
據十五世紀後的傳說,被一種毒蜘蛛“塔蘭圖拉”咬傷的人,須劇烈跳舞才能得救,塔蘭臺拉即源於此。
還有一種說法是此舞源於義大利南部塔蘭託城而得名。
其特點為3/8拍或6/8拍,情緒活躍,舞蹈時用鈴鼓、響板伴奏,音樂帶有恆動曲特點,與庫朗、基格相似。
十九世紀中葉後,肖邦、李斯特等作曲家都有用道塔蘭臺拉創作器樂獨奏曲。
柴可夫斯基所作《義大利隨想曲》的最後段落,也具有塔蘭臺拉的體裁特點。
1900只是簡單的聽了一段示範後就瞬間把握住了精髓,繼而就演奏出了一曲熱烈奔放的塔蘭臺拉。
電影中這種神乎其技的爵士樂演奏能力雖然有點誇張的成分,但是高爽此刻正在完美的復現。
他沒有完全模仿腦海中1900的演奏,而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體會重新解構塔蘭臺拉,然後用最爵士的方式重現。
高爽在演奏的過程中,愈發的得心應手,也愈發的感到敬畏!
這種敬畏即是對音樂的敬畏,也是對創造了《海上鋼琴師》全部原聲音樂的義大利作曲大師埃尼奧莫里康內的敬畏!
《海上鋼琴師》在地球上獲得第57界金球獎最佳音樂獎,但是並沒有在奧斯卡音樂獎項上斬獲分毫。
莫里康內在電影中的配樂,是他在全世界電影作曲家面前樹立的一個新的高峰!
在有些方面,他甚至超越了自己的極限。
美國人並不瞭解這部影片的音樂所達到的高度、深度和難度。
如果分析一下音樂與音響元素的關係就會發現,《海上鋼琴師》的錄音以及與畫面合成的難度是非常之大的,遠超一般的音樂電影。
在藝術和技術兩方面如此具有創新性、開拓性的一部影片,地球上眾望所歸的奧斯卡卻視若無睹,充耳不聞,這種操作的確令人匪夷所思。
高爽私以為,這可能就是奧斯卡越來越墮落的原因吧。
畫面切回現實,船上圍觀的劇組人群似乎也體會到了這種激烈的情感迸發,人群從最初的靜謐逐漸變的躁動。
站在最前面的吳浩甚至有點想隨著樂曲舞蹈的衝動。
不過他還算有點自知之明,硬生生忍住了,沒在這種時候蹦出來獻醜。
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他的手臂在自然揮動的時候輕輕的碰到了身旁的溫暖。
已經沸騰起來的激情無處宣洩,卻隱隱的壯起了他的慫膽。
目不轉睛的盯著高爽的時候,飛快的拉住了周老師的柔荑!
一瞬間心臟幾乎蹦到嗓子眼的吳浩,渾身僵硬,背上的冷汗都冒了出來。
不過他的手卻是保持著抓握的動作,不曾動彈分毫!
死就死吧!
吳浩像唸經一樣用低不可聞的聲音暗自呢喃。
不過,這種忐忑並沒有持續多久,便飛快的變成了狂喜!
周老師對吳浩的放肆彷彿一無所覺,就這麼任由吳浩牽著手,沒有反抗也沒有其他的動作。
只是嘴角掛起了一抹淡然的笑容。
“我去拿攝像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