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原告來說,不同的權利請求對應不同的權利內容、構成要件、舉證責任、訴訟時效等,影響重大。

2、對被告來說,只有明確了原告的訴訟請求,才可以有針對性地應訴和展開對抗。

3、對法院來說,明確了訴訟請求,才可以據此尋找法律依據,從而展開審理。

第二步確定權利請求基礎規範

即尋找據以支援原告訴訟請求的法律規範。

1、法律規範是法官審理案件的基本依據, 確定了法律規範,才能界定案件審理基本框架, 明確審理方向。

2、確定了法律規範,才能對規範要件進行分析並圍繞要件開展事實調查。

3、法律規範是邏輯三段論的大前提,是司法裁判的依據。

法律層面:主要有《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社會保險法》《職業病防治法》等。

行政法規:主要有《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工傷保險條例》《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等。

地方性法規各地不盡相同,比如《上海市勞動合同條例》,帝都也有類似規定。

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如《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最低工資規定》《企業職工帶薪年休假實施辦法》等。還有最高院釋出的勞動爭議司法解釋,實踐中均較常用。

第三步確定抗辯權基礎規範

即尋找據以支援被告抗辯所依據的法律規範。

抗辯是被告針對原告請求權的防禦,是否有基礎規範支撐,決定了被告針對原告的訴訟請求所提出的抗辯理由能否起到阻止、妨礙甚至消滅請求權的法律效果……

第四步基礎規範構成要件分析

即按照法律規範的邏輯對支援原告訴請及被告抗辯理由的基礎規範進行分析,從中梳理出法律條文的構成要件。

1、確定當事人的主張責任的依據,當事人對支援自己訴請或抗辯的基礎規範的構成要件事實,應當加以主張。

2、有利於解決證明責任的分配問題,一般而言,主張權利或法律關係存在的當事人,對產生權利或法律關係的要件事實負舉證責任,否認權利或法律關係存在的當事人,對阻礙權利或法律關係發生的要件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3、有利於法官進行爭議焦點的整理,爭議焦點的整理就是應該以法律規範的要件事實為單位……

第五步訴訟主張檢索

即審查各方與各自基礎規範構成要件相對應的訴訟主張是否完備及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