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泡發好的粉條撈起,等粉絲條瀝乾了表面的水分,一把抓起放在砧板上。

姜序挽了個刀花,啪啪啪,就將粉絲條全部切成大概一厘米長的小段。

刀口貼著砧板插入,將粉絲掃到刀背上,扔進一旁的盆中。

粉絲切好後,姜序很快又將胡蘿蔔處理好,切碎成丁。

最後,就是雞蛋。

姜序敲了兩個雞蛋打散,撒了一點鹽,攪拌均勻。

走進廚房,拿出平底鍋,倒油。

油溫五成熱,倒入雞蛋液,等蛋液凝固,就用鏟子打散成小碎塊。

出鍋後也同樣倒入盆中。

姜序自己都沒有發覺。

他整套動作都是全神貫注,一絲不苟。

雖然沒有標準食譜,但他卻沒有半分遲疑的行動著,簡直行雲流水。

餡料就準備完畢了,開始攪拌。

追隨模仿著記憶中的那個身影,姜序目光逐漸柔和,攪拌餡料的手變得柔而有力,每一圈都很自然的翻動了之前沒有攪動的餡料,讓味道變得均勻。

攪了一會後,用筷子夾取了一點拌好的餡料,用舌尖細細嚐了嚐。

姜序伸出一隻手,用小勺取了少量的鹽、胡椒等調料,也沒有稱量,便直接灑入盆中,繼續攪拌。

他並非是熟練的自信,而是某種很玄的感應,讓他確信,這就是最恰當好處的比例。

麵糰還在發酵,還需要半小時。

姜序還得等半小時才能開始包包子。

而餃子的麵皮不用發酵,速度要快不少,所以對面的青葉已經擀好麵皮,開始包餃子了。

她秀手拈起一張薄薄的圓形餃子皮,另一隻手用勺子挖了一勺肉餡,指節靈活的,就將餃子封口漂亮的紋理。

每個餃子都是小巧玲瓏,整齊的擺放在一起,飽滿可愛。

姜序想了想,為了避免浪費時間,他就先去煮粥了。

這也很簡單。

小半盒的淡白稻米,加小半盒的亮黃慄米,黃白搭配的兩種米,一眼看過去,就很有食慾。

注入大半鼓水,因為不確定黛子下班時間,所以可能要熬一段時間,所以設定成了低火力,精燉慢煮模式。

再次回到客廳,麵糰也差不多發酵好了。

學著食譜中,先撒了一層乾麵粉在案臺上,姜序再才將發酵得稍微大了一圈的麵糰倒出。

上手後,他才明白,原來乾麵粉是為了避免麵糰粘手。

把麵糰霍愣成圓柱裝,然後均勻拉長。

隔著相同長度,掐斷成一個個小劑子。

食譜中配比做成的麵糰很軟,姜序用手就將一個個劑子壓扁,都不需要擀麵杖了。

這時,姜序才明白了,為什麼麵糰的等級越高越高。

如果還是像他最開始揉的麵糰,壓成麵皮後,會有很多不均勻的小疙瘩,極為影響口感。

而達到潔面的程度,就能最大程度避免。

同樣是用勺子挖一勺滿滿的餡料,倒在麵皮上。

姜序左手手掌託著麵皮,大拇指稍稍將餡料往裡按壓,另一手夾住麵皮邊緣,不斷提拉,直到將麵皮封好口。

一個小包子就包好了,白白淨淨,圓圓滾滾。

就等帶著上鍋徹底成熟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