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城(今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永和鎮,因子午嶺水向西流而得名。魏正始元年(240,涼州休屠族二千餘戶降魏,在三水縣安置,後改三水縣為西川縣,屬安定郡治下。

赫連勃勃兵敗鶉觚,與赫連倫等人會合後退守西川城。西川城週四裡,城高僅有二丈餘,城中軍械、糧草儲備不足,赫連勃勃派出兵馬四處搶掠糧草,招聚失散的兵馬,準備回返王庭。

收到雍軍自漆城北上的訊息,赫連勃勃留下七子赫連安率五千人駐守西川城,讓他堅守三天後便可自行撤走。

其他一萬六千兵馬隨他北返,赫連勃勃準備先前往豐林城,到達豐林城後休整一段時日再回返王庭,此時他尚不知道豐林城已經落入雍軍手中。

漆城與西川相距六十餘里,沈慶之、廖輝率領六千輕騎朝發而夕至。西川城頭,赫連安看到一面數丈長的白練,上面用硃砂寫著血紅的大字,即便站在城頭隔著數里遠也看得一清二楚,以血還血。

白練大旗立在西川城南門外,風展白練烈烈作響,六千雍騎立於風中,舉刀向城,殺氣騰騰。

赫連安暗暗叫苦,父汗讓自己駐守城池,分明是要用人命拖住雍軍,看雍軍不死不休的氣勢,守城這差使怕是凶多吉少。

第二天午時,楊安玄率領大軍來到西川,偵騎稟報赫連勃勃早在兩日前棄城逃走,城中只留下少部分夏軍防守。

看城門緊閉,城中夏軍絲毫沒有出戰的意圖,楊安玄冷笑一聲,道:「西川城中的夏軍不過是苟延殘喘,不值得為之滯留,愚要打斷赫連勃勃的脊樑,滅了他的夏國。」

留下三千人看住西川城,楊安玄帶著大隊人馬繞過西川城追著赫連勃勃尾巴北上。赫連倫看著數里外雍軍像長龍般經過,絲毫沒有勇氣出城襲擊。

一場大雪悄然而至,雍軍歡喜夏軍愁。

無定河南岸,孟龍符望著地上近尺的積雪笑道:「主公常說為大將者需知天時地利人和,王兄昨天說得話就應驗了,愚著實佩服,難怪主公對王兄甚是倚重。」

王鎮惡捋須微笑,帶著幾分自得,心中卻暗自慶幸,他聽主公說過鄉間老農看天氣極準,坐鎮長安時他曾專門找人收集過鄉間關於天氣的諺語,其中有「冬霧雪」的說法,這兩日早上霧氣濃重,所以猜測這幾日有雪,果然應驗。

下了雪,爬犁便有了用武之地,雪地大軍行過的痕跡瞞不過人,辰時雍軍起程朝夏軍身後追去。午時,便看到了雪地上雜亂的步伐,雍軍距夏軍僅有半天的路程。

王鎮惡向孟龍符建議,不用追迫太急,保持距離,儲存體力,以便隨時發動進攻。孟龍符聽從建議,大軍緩緩而行,追在夏軍三十里外。

傍晚時分,從漆城而來的信使見到了孟龍符,稟明雍公在鶉觚城大敗赫連勃勃,正率軍乘勝追擊北返的夏軍。

孟龍符取來輿圖,道:「我軍與主公相距六百餘里,赫連勃勃北竄,統萬城的夏軍南下,正好將他們圍在中間。」

王鎮惡道:「赫連勃勃有一萬餘人,從統萬城出來的夏軍不足兩萬,夏軍總數不會超過三萬五千。我軍有一萬五千人,主公所率應該亦在此數,我軍人數與夏軍相差不遠。夏軍新敗,將士思歸,沒有戰心,而且我軍有火藥、利兵等利器,綜合實力在夏軍之上。若能選擇合適的會戰地點,便有可能殲滅夏軍。只要赫連勃勃一死,剩下的夏軍便不足道哉,夏國必亡。」

孟龍符手指在輿圖上划動,道:「從今日夏軍在雪地留下的痕跡來看,統萬城的夏軍應該是前去接應赫連勃勃,算算行程兩股夏軍會在白于山(陝西省北部,近東西走向綿延三百餘里一帶匯合。」

王鎮惡眼神發亮,道:「白于山以北是長城,不妨放統

萬城夏軍南下與赫連勃勃匯合,我軍則固守長城關隘,阻擋夏軍北上,讓主公從夏軍之後發動攻擊,將夏軍殲滅在白于山一帶。」

孟龍符興奮地一擊掌,道:「要先讓主公做好準備,愚這就派信使與主公聯絡。」

赫連勃勃派出的信使遇到了赫連右地代的隊伍,得知大汗無事赫連右地代緊繃的心絃舒張下來,長出一口氣道:「長生天(匈奴信奉薩滿教保佑,大汗平安無事,可是為何太子殿下說大汗凶多吉少?」

使者驚道:「太子兵敗漆城,聽聞被雍軍俘獲,怎麼迴歸了統萬城?」

赫連右地代大驚,回想赫連璝的種種行徑,深感不安。

叱幹羅什道:「統萬城有叱幹阿利在,丞相勿憂。眼下最要緊的是匯合大汗,合兵後回返統萬城,一切自有大汗做主。」

赫連右地代從信使口中得知赫連勃勃有意前往豐林城,急聲道:「豐林城已被雍軍佔領,大汗前去得不到補給。速速派人告訴大汗,直接北上與僕會合,僕的軍中帶著大量的牛羊,可供大軍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