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右僕射袁湛正與左民尚書趙倫之商量春耕農事,得知劉穆之前來,袁湛和趙恢之迎出堂外。

袁湛看著劉穆之一副風輕雲淡的樣子,苦笑道:「道和兄,愚真羨慕你的本事,若有你一半才具,愚也不至於忙得焦頭爛額。」

劉穆之笑道:「士深兄過獎了,正好趙兄也在,愚過來問一問倉中儲糧情況。」

袁湛兩人知道劉穆之前來商議出征糧餉之事,揮退侍從後,趙倫之道:「春耕在即,存糧要發放一批做糧種,所剩糧粟僅有百萬石出頭。」

劉裕計劃出動十六萬以上大軍北伐,百萬石糧食不夠支撐半個月,劉穆之道:「愚此來是想向門閥借糧。」

京中門閥眾多,在封邑有田千頃以上的不在少數,儲糧超百萬的家族至少在十數以上,袁湛知道自家(陳郡袁家的儲糧就近百萬石。只是善財難捨,誰肯將自己族中的積糧獻為軍糧。

趙倫之是劉裕的舅舅,徑直言道:「難,去年宋公募糧徵兵,僅得一百八十萬石。今年又要募捐,又是春耕之季,恐怕募不到多少糧食。」

劉穆之搖著羽扇道:「宋公打算在四月動兵北伐,肯定要徵召門閥子弟入伍,若是不肯從軍可以糧抵兵役,愚估計三四百石不難。」

袁湛笑道:「不錯,京中六軍兒郎多是門閥子弟,這些人從未上過沙場,若讓他們前去北伐恐怕送了性命,若能以糧抵役很多人會樂意。」

「宋公在揚州推行土斷,成效顯著,不妨趁此時再發詔令土斷,應該能收繳個三四百萬石糧食。」劉穆之從容語道。

趙倫之嘆服道:「難怪宋公說道和是他的蕭何,愚和士深發愁不知糧從何來,你輕描淡寫幾句就籌來六七百萬石糧,有了這些糧就不用擔心北伐的糧餉不足了。」……

平城,魏宮。

魏主拓跋嗣與群臣商議今年農耕之事,去歲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總算解了魏國的無糧之患,庫中有了

儲存,災民也得到了賑濟,國內逐漸安穩下來。

白馬侯崔宏稟道:「去年雖然豐收,但仍有不少災民四下流竄,陛下要下旨召聚這些災民,發給種子、田地,讓他們就地屯田,免了誤了農時。」

拓跋嗣笑道:「農為國本,促耕之事便交給北新侯(安同和肥如侯(賀護負責,多積糧粟,以備不時之需。」

八公之中元城侯拓跋屈已死,其位由肥如侯賀護接任。當初拓跋珪身死,便是肥如侯賀護率先點燃烽火,召聚部落擁戴拓跋嗣繼位。賀護的行動得到了回報,拓跋屈死後拓跋嗣命其為右丞相,在八公之中位列第四。

任城侯嵇拔稟道:「陛下,晉國宋公遣船前來交易,想換取馬匹、牛羊、糧食等物,隨船有暗使到來,催促我國對楊安玄用兵。」

拓跋嗣啞然失笑道:「漢人最喜同室操戈,這位宋公大概知道雍公與夏人交戰,想趁虛而入了。晉人互鬥兩敗俱傷最好,朕屆時便能輕鬆各個擊破。當初結盟朕讓他用兵器換取我國出兵,因為缺糧而未成行,如今缺糧的境況已然改變,人無信而不立,南平公,你準備得如何了?」

南平公長孫嵩年前從野王城回到平城,恭聲稟道:「臣在安邑城駐紮了二萬步、騎,野王城中尚有兩萬五千兵馬,聞喜有六千兵馬,東垣、大陽各有四千兵馬,兵力足夠了。」

「據細作回報,雍軍在埔坂、猗氏等城的兵馬僅有一萬五千左右,加上募招的郡軍也不過兩萬左右,由晉雍公楊安玄的次兄楊安遠統率。臣早就有意奪取蒲坂城,只因糧草不足,兵丁不得飽食,戰馬掉膘得厲害。經過一冬休養,如今戰力逐漸回覆,只等春暖花開便能出兵。」

拓跋嗣提醒道:「晉人水師厲害,要派兵防守黃河北岸,謹防晉人突襲。」

長孫嵩笑道:「陛下提醒的是,臣命大陽(今山西平陸城守將元魁明沿岸築烽火臺,並派兵巡守。」

拓跋嗣點點頭,對壽光侯叔孫建道:「你率兩萬兵馬前往汲郡駐守,預防晉人從兗州越過黃河。」

肥如侯賀護笑道:「陛下,赫連勃勃是我國宿敵,何不借虎吞狼,先讓雍軍先與他爭個兩敗俱傷,趁機奪取河套之地。」

長孫嵩亦贊同道:「赫連勃勃驍勇異常,麾下輕騎往來如風,又在冬季,雍軍不可能取勝。雍軍若敗,定然丟失安定、新平諸郡,赫連勃勃會縱兵南下攻打長安。楊安玄或許會抽調蒲坂兵馬協守長安,我軍可以伺機而動。屆時奪取蒲坂還是奪取河套之地皆可,甚至可以兩者兼得。」

拓跋嗣興奮地道:「南平公,你積極備戰,等夏、雍之戰分成結果後,咱們再一錘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