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作為戰略物資,不準郡縣自行種植。農耕會後,辛何以雍公府的名義行文各郡,將種植棉田的額度確定下來。義陽郡四萬畝,汝南郡三萬畝,南鄉、新野、襄城、新城各一萬畝,共計十一萬畝。

公文一出,除了汝南太守陰敦外,各郡都表示不滿,楊安深府衙大堂坐滿了來拜訪計程車紳。年前這些人送了大量的禮物給楊安深,想著棉田分配的時候能多佔些額度。當初楊安深大包大攬地許諾,如今只得了四萬畝的額度,遠不夠分配。

茶水喝至無味,楊安深被吵得頭痛,一拍案几,喝道:「諸公不要吵了,只要能保證糧賦上繳,愚不管你們種多少棉田,若是安玄怪罪,自有愚替你們頂著。」

有了楊太守這句話,眾人喜笑顏開,種糧哪有種棉划算,家中田地多數種上棉,屆時花些錢買糧交賦便是。

汝南郡,陰敦將棉田額度分配下去,叮囑屬僚道:「去年種棉人得利,今年跟風者肯定多,雍公給愚的私信中言明,所謂穀賤傷農,同樣的道理棉花多了收益必然會猛跌,爾等前往各地勸課農桑時一定要講清楚,要農人不要盲目跟風種棉。」..net

在場的官吏多不以為然,不少人盤算著自家的田地今年也要種上棉花,去年種棉人的收入給個五品官都不換,就算棉價下跌,總比種糧強吧。

官府沒有嚴令不準種棉,也沒有出臺處罰措施。正如楊安玄所預料的,打算悄悄種棉的人很多,連帶著棉種價格飛漲起來,一斤棉籽漲到了二千錢,依舊是有價無市,吳陳氏家去年種棉,這些天不斷有人上門求購棉籽。

年底小姑子出嫁,豐厚的陪嫁讓四村八鄉的鄰人眼熱不已,都知道吳陳氏種棉至少賺了數十萬錢。吳陳氏與丈夫吳雄商量著明年在老宅旁邊另起處新宅,一家人搬過去住,也不算分家。

吳雄有些意動,跟父親提了提,老吳頭不表態,弟弟吳壯兩口子眼見哥哥富起來,有些不情願。過年的時候吳陳氏拿出錢,給一家人添置了新衣,又採買了許多東西,風風光光地過了個好年,

今年開春,官府通知吳家種棉田的額度仍是四十畝,吳王氏鬧著今年自家也要種棉,那四十畝的額度要分她一半。

去年種棉的時候,老吳頭不同意,發了話分開算,吳王氏還冷言冷語地譏諷了幾句,結果打了臉,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大嫂往家裝錢,不好說什麼,今年她可不想錯過發財的機會。

老吳頭髮了話,這日子越過越好,世道自己卻看不明白了。雖然官府給的四十畝額度是給老大的,但一家人還未分家,今年兩兄弟就一人種一半,老吳頭自己決定還是種糧。

吳陳氏知道今年有很多人準備私下種棉,要攔是攔不住,索性同意,借了這個機會提出分家,吳王氏得了二十畝的許諾,與丈夫吳壯滿口答應下來。

小姑子吳梅(陳吳氏,因為習慣的原因,很多地方沒有采用這種描述,比如何氏應該說楊何氏,書友明白就行回孃家,央嫂子給夫家一些棉籽做種,他家今年也準備種上四十畝棉田。

得知陳家的地離水源遠,吳陳氏埋怨了她幾句,沒有水這棉還能種嗎。吳梅委屈地說陳家人得知以前自家種過棉,說什麼也不聽,一心想跟著種棉,自己不答應丈夫一家人便冷言冷語,說她向著孃家。

把棉籽拿給吳梅,吳陳氏隱約感到不安,這段時日耳濡目染都是糧田改種棉田之事,官府派人前來宣講,叮囑農人不要跟風種棉,要保證糧田的種植。

吳陳氏與丈夫吳雄暗中商議,還是聽官府的話自家的地只種二十畝棉,其他的地還是老老實實種糧。吳王氏則不然,家裡一百一十畝地種了八十畝棉,吳陳氏勸了幾句見她不聽,也就罷了,硬勸還感覺不想讓她發財呢。

棉田種下後,不少人發現自己的棉田發苗少、苗瘦弱,看上去無精打采。官府分配的棉田會有農業司的農師上門指點,自傢俬種的官府可就不管了。

那些人這下子慌了神,紛紛找尋懂行的人幫忙。吳陳氏家的門檻都要被踏破了,家中擠滿了提著禮物請她前去看看棉田的鄉人。

吳陳氏卻不過情面,到那些人的棉田看了看,指點了不得法的地方,她發現很多田地不臨水,到時候靠人力擔水可比種糧要辛苦許多。

看過那些棉田後,吳陳氏感覺這些棉田能有去年一半的產量就不錯了,加上種得面積廣,恐怕到時候收棉都是個難事,對於今年的棉事吳陳氏並不看好。……

正月十六日,劉裕回了京口練兵,朝政託付給尚書左僕射劉穆之。

劉穆之每天辰初出現在宮城東南的尚書省辦差,說起來尚書省還有錄尚書事(劉裕、尚書令(劉柳和尚書右僕射袁湛(兼侍中,真正理事的還是劉穆之一人。

從卯時開始,劉穆之官廨前便擠滿了前來稟事的人,官廨內的幾張案几上堆滿了公文、奏報,等待他的批覆。

辰初,見到劉穆之從牛車下來,四周的人亂糟糟地上前施禮,劉穆之一邊笑著點頭一邊往官廨走。

在席上坐定,劉穆之開始了他的一心多用辦公模式,眼中看著公文、手中回覆奏報、耳中聽著屬僚的彙報,口中應答自如,同時處理多事,稱得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關鍵是這些事務處理得穩妥快捷,絲毫不亂。

這麼忙,劉穆之還能抽出時間與親朋好友暢遊飲宴,談玄論經,著實令人驚歎。

巳正剛過,數十人見過,堆成山的公文處置完畢,劉穆之起身活動了活動,步出官廨朝東側右僕射官廨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