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就封存在雍公府的庫房內,按照考場編著號,功夫不大有小吏抱著數疊試卷過來。

張克、郭稜等人對視一眼,暗自慶幸事先改了試卷,要不然當眾查卷無法收場。

小吏高聲宣讀張克等人的試卷評等結果,「張克,明經五十題對四十八道,為甲中;策論兩題論治政、水利,為甲下;詩賦乙上,三試綜合評等甲下,取中進士科第二十七位……」

呂洽怒呼道:「試卷有假,張克不學無術,怎麼可能考出如此好的成績。」

「放肆」,庾歡怒喝道。他被楊安玄委任操辦此次科舉,想著自己的名字會因科舉推行而載入史冊,庾歡很是興奮,分外用心,稱得上兢兢業業。

雖然知道張克等人確實徇了私,庾歡卻不容有人抹殺科舉的成就,斥道:「自己不學無術還敢汙衊他人,將呂洽的試卷挑出,念念名次。」

丁全從人群中悄然來到楊安玄身後,低低地聲音道:「呂洽便是軍情司的暗探,他的上線應該是朝廷令史凌謨,已查明試子中有軍情司暗諜九人,隨時可以抓捕。」

楊安玄微微點頭,沒有作聲。

很快,呂洽的試卷被挑了出來,小吏高聲念道:「江州廬陵試子呂洽,明經五十題對三十四道,為乙下;策論兩題為丙中;詩賦評等乙中,綜合評等乙下,列進士榜三百六十七位。」

庾歡不容分說斥道:「呂洽,可要將你的試卷張貼供眾人評閱。」

呂洽自知水平,對他試卷的評判沒有什麼問題,只是他奉凌謨之命攪亂科舉,事到如今也不能不據理力爭了。

目光從廊下眾官員身上掃過,凌謨當時許諾王侍郎、史侍郎會出聲相幫,怎麼還不見動靜,莫非事情還不算鬧大。

呂洽壯著膽子抗聲道:「就算愚才疏學淺,但比起張克等人卻自問不差,愚願與張克等人當場比試,以正視聽。」

庾歡冷笑道:「若是考的不行便都要求重新比試,那科舉豈不成了兒戲,你問問其他試子答不答應?」

劉康自信滿滿地出聲道:「愚自問科舉三試還算不錯,為何不見取中?」

庾歡冷冷地看了劉康一眼,吩咐道為:「將劉康的試卷找出,念念評等。」

「荊州試子劉康,明經錯六題,列甲下;策論為乙下;詩賦列甲上,評等乙上,名列六十二位。」小吏高聲將劉康的成績念出。

廣場上一片吸氣聲,劉康薄有才名,不少人讀過他的詩賦,認為他是必中的,沒想到居然差了兩名,著實可惜。

劉康的臉皮脹得通紅,高聲道:「一個甲上,一個甲下,就算策論在乙下也能評為甲下,為何只列在乙上,分明是有意打壓。」

庾歡皮笑肉不笑地道:「少安毋躁。此次開科取士,雍公與梁王商議,偏重能治政的實幹之才,所以策論評等折算五成,明經算三成,詩賦只佔兩成。劉康,折算下來你的評等只在乙上,並無不妥。」

脹紅的臉瞬時變得蒼白,劉康激動地吼道:「科舉試之前並未言明,不然愚怎會來襄陽受此折辱。愚五年前定為三品,劉中正評點愚‘才華橫溢、滿腹經綸……」

庾歡打斷劉康的話,指示小吏將試卷拿到劉康的面前,道:「休說什麼才學橫溢,此卷可是你所做?」

劉康看到字跡,確實是自己所書,只是無法接受自己位列六十二名的現實,嘶聲喊道:「愚不信,有這麼多人能勝過愚,除非愚親眼看過他們的試卷。」

庾歡不理睬劉康,面向眾試子高聲道:「雍公為表科舉公正,準備將進士科和舉人科前五名的試卷張榜貼於粉牆之上,供眾試子查閱。同時,試子對考卷存疑,可以向吏曹申請查卷,不過需交納

查卷費用,查詢自己的試卷二十文,每查詢一份他人試卷為五十文。」

劉康亢聲道:「愚要查卷,區區數千文愚還拿得出,定要查個水落石出,明明白白。」

衛度見前來陳情的試子注意力被引到查捲上去,與設想揭露徇私、暴露弊處、攪亂科舉的目的漸遠,忙在人群中厲聲呼道:「諸君別上當,他們這是要混淆視聽,有意掩蓋徇私舞弊,請雍公嚴查此次科舉徇私之事。」

楊安玄踏前一步,面對陳情的試子,高聲問道:「剛才是何人說話?」

那些試子承受不住楊安玄的威煞,紛紛垂下目光,或側身避讓,衛度身邊的人紛紛讓開,把他露了出來。

楊安玄的目光落在衛度身上,道:「你是何人?」

衛度臉上慘白,強做鎮定揖禮道:「兗州試子衛度見過雍公。」

「衛度,出身河東安邑衛家,後家族遷於兗州沛郡蕭縣。」丁全給自己的軍情司名單中有衛度,楊安玄將他的履歷唸了出來。

衛度緊張得發顫,不知楊安玄念自己的履歷為何?心中有鬼,越覺身子抖成一團。

楊安玄輕蔑地掃了一眼衛度,對著陳情的試子道:「科舉取士,不問出身,只問才學。爾等落榜不妨捫心自問,三場考試考得如何?此次數百人聚集陳情,爾等可想過背後有人在慫恿鼓動,想利用你們破壞科舉施行。若無科舉制,爾等中能有多少人有機會踏入仕途,你們可甘願受人矇蔽,為人做刀?」

即便是前來陳情的試子,寒門出身仍佔到了大半,聽雍公說有人在暗中慫恿,目的是廢除科舉制,這些人當然不願,好不容易有一條入仕之途,即便有些私弊也總比九品中正制上進無門要好。.net

有人驚呼道:「原本如此,呂洽向來眼高過頂,愚還說他怎麼轉了性,三天兩頭到愚的住處關說。」

「愚是瞎了眼,才會聽信衛度所說,隨他前來陳情。安邑衛家是上品門閥,他將來會被徵召為官,而愚出身寒門,若無科舉,恐怕終其一身也無入仕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