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訊息後,檀道濟立時吹響了號角,撤軍。城頭,毛修之見攻勢正猛的朝廷兵馬突然收兵,立即意識到援軍將至,命人宣揚下去,城中一片歡騰。

得知江陽城已失,雍州軍正前來的訊息,眾人盡皆沉默。檀道濟打破沉寂道:“事不宜遲,明日一早南下取漢嘉郡,與寧州兵馬在越巂郡會合,穩住朱提、洋柯兩郡,放棄江陽和犍為兩郡。”

檀道濟領軍,他做出決定,檀祗亦不敢違命。九月十六日辰時,朝廷大軍開始向西南方向漢嘉城撤走。九月十七日午時,陰績的船隊到達江原城。

得到檀道濟退走漢嘉,陰績派人前往成都府送信,讓毛修之派兵佔領雒縣、綿竹,讓錢磊率水師北上取汶山郡,他自己率五千兵馬前往臨邛,追擊朝廷兵馬。

譙縱已亡,益州境內城池聞朝廷兵馬到來,紛紛獻城投降,沒有人據城而守。檀道濟沿途取臨邛、漢嘉城,然後傳檄漢嘉全郡,漢嘉郡內徙陽、嚴道、旄牛等城皆降。

檀道濟沒有分兵前去鎮守這些城池,擔心會分薄兵力。陰績得知訊息後,轉向前往犍為郡,武陽、南安、牛鞞、貸中等城歸降;錢磊水師入汶川郡,同樣沒有遇到抵抗,汶山、升遷、蠶陵、廣柔、廣陽、都安等城見旗而降。

江州城傅弘之聞訊,擠出二千兵馬前往江陽郡,輕易收取江陽、符縣等城池;益州兵馬北上,得越巂、朱提、洋柯三郡,聞江陽、犍為有雍州兵馬,沒有再行北上。

益州境內突然間安靜下來,各方都暫時按兵不動,等待著最終博弈的到來。

建康,劉裕得知雍州水師打著討伐譙蜀的幌子過夏口前往益州,氣得蹬翻了面前的案几,楊安玄與自己作對的心思顯露無疑,雙方只差刀兵相見了。

沈田子率八千兵馬急援夏口後,劉裕接著命徐州刺史劉道憐從京口發兵四千、江州刺史王仲德發兵三千,前往湘州治所臨湘(今長沙,由寧朔將軍劉鍾統率,與夏口一道封鎖長江。

襄陽,楊安玄得知毛修之取成都府,陰績等人奪江陽、汶川、犍為等郡,而朝廷兵馬佔據漢嘉、越巂、朱提、洋柯四郡,形勢與當初伐燕差不多,雙方平分益州,朝廷兵馬佔領的地盤較大,但是人煙稀少,自己所佔的四郡與三巴聯成一處,而且將梓潼、廣漢兩郡夾在中間。

與劉裕早晚要起衝突,這次交戰恐怕在所難免,楊安玄有些躍躍欲試,平滅秦國讓他的膽氣變得豪邁起來,或許能借機擊潰入益的北府軍,再從夏口出兵建康,趕走劉裕入主朝堂。

楊安玄的眼中閃著光芒,這一次輪到自己主動出擊了。

適合的戰場有兩處,夏口和漢嘉。夏口離襄陽很近,順漢江而下兩日便可到達,運送糧草、輜重方便,但師出無名,容易被人詬病;漢嘉城偏遠,陰績等人的兵馬不足以攻城掠地,同樣檀道濟的兵馬也難以攻打成都郡或犍為郡,目前益州境內兩軍陷入僵持的局面。

思之再三,楊安玄準備在漢嘉動手。劉裕透過索邈、檀和之、謝絢等人契入梁州意圖分化自己,檀和之以奉索邈之命與檀祗一起出徵成都府,如今身在漢嘉城中。

梁州出兵沒有他這位督梁州軍事的雍公命令,檀和之便成了擅自出兵了,足以將檀和之下獄問罪,楊安玄露出冷笑,就以問罪為名讓檀道濟交出堂弟檀和之。

檀道濟兄弟四人幼年喪父,是叔父檀憑之將他們撫養長大,檀和之是檀憑之之子,楊安玄要問罪檀和之,檀道濟等人絕不會答應,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兵戎相見,不過大義便到了楊安玄手中。

這段時日楊安玄不斷地派遣屯軍前往北雍州,將征戰在外的精銳換回雍、兗休假,除了陰績帶走的兵馬,還能調動六七千兵力。

楊安玄命魯軌率兗州一萬兵馬前往梁州,其中精銳四千、屯軍六千。

楊安玄將麾下兵馬分成三部分,戰軍、郡軍和屯軍;戰軍是征戰的精銳,人數在六萬左右;郡軍用於各郡維護秩序,剿滅當地匪患,各郡的郡兵在一千至三千之間,總數在五萬左右;屯軍主要用於屯田,此次滅秦國將秦國俘虜充實在屯軍之中,使得屯軍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十五萬。

那些俘兵有不少是精銳,楊安玄準備在屯軍中挑選出三至五萬精銳,補充到戰軍之中,這樣他麾下征戰的將士便超過十萬,足以應付兩面甚至多處作戰所需。

給魯軌的命令是從上庸郡入梁,先行前往廣漢和梓潼,是時候解決這兩郡的問題了。

十月二日,魯軌兵馬至廣漢郡,向謝絢轉交了一封楊安玄的書信。謝絢看過信後,主動向刺史索邈稱病請辭,不等索邈答覆便帶著家眷乘船回返建康;梓潼太守檀和之遠在漢嘉郡,太守之職本就由主簿吳由暫理。

索邈接到雍公問罪檀和之的公文和謝絢稱病的辭呈,長嘆一聲,梁州不可為矣。

漢嘉城,檀道濟收到雍公的公函,讓他交出檀和之。

“備戰吧”,檀道濟將公函擲在地上,斬釘截鐵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