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志存高遠(第2/2頁)
章節報錯
成帝時(325342年山陰孔愉官拜尚書僕射,開府儀同三司;如今朝堂之上孔安國曆任侍中、太常、領軍將軍、東海王師等要職,亦是會稽孔氏。雖說曲阜孔家安貧守道,但弱幹強枝終是心頭隱痛。
自己若能編撰儒藏,完善儒家禮儀,那麼曲阜孔家將重振先祖聲名,在儒林中樹起一面旗幟,自己也算對得起列祖列宗了。
從孔懿處出來,已近亥時,此時城門已經關閉,便是楊安玄也不能隨意出入,就住在弘文莊西面的客舍之中。
天上眉月彎彎,三月的微風帶來春天清新的氣息,楊安玄心情舒暢,弘文莊現在雖只有百餘名儒士,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預見將來弘文莊會成為儒教聖地。
張鋒提著燈籠在一旁照亮,見楊安玄腳步輕快、春風滿面,笑道:「主公,為何如此高興?」
楊安玄嘴中冒出李世民那句名言,「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
見張鋒一頭霧水的樣子,楊安玄笑道:「張鋒,趁著夜色正好,活動活動手腳,看看你最近有無長進。」
張鋒躍躍欲試地道:「比就比,前面有塊曬穀場,那裡開闊。」
兩人平時有空沒少校量,張鋒好學,每次敗後總要琢磨失敗的原因,想出破解的辦法。
藉著月光,兩人在曬穀場上比試拳腿,張鋒的武藝大半是跟趙田所學,他喜歡到軍營打轉,從軍中將士處學了不少實用的招法,孟龍符教過他刀法,蒯恩傳授他拳腳發力,俞飛也指點過他射箭。
張鋒很刻苦,每日苦練不輟,楊安玄非常喜歡這個機敏上進的小子,視之為弟子,閒暇時督促他讀書識字。
張鋒不負重望,已能獨掌一面,外出辦事不但能做好,
還能有自己的想法。年初前往京城打探訊息,不但送來許多有用的情報,還找到了劉衷,帶回來豫州水師。
楊安玄準備再過兩年,就讓他入軍統兵,總讓他在自己身邊做親隨委實屈才。
閃身避開張鋒的拳頭,楊安玄心道這小子動起手來真不留情,這一下砸在臉上非青腫一塊不可。
矮身抬手,朝張鋒肘腕託去,楊安玄準備將他掀翻在地。哪料手往上託,感覺輕飄飄並不受力,楊安玄暗道不好。
只見張鋒左腳立地,右腳借力抬起,旋風般朝楊安玄掃去。楊安玄急往後退,被腳尖帶到前襟,留下一道汙痕。
楊安玄讚道:「好小子,這招向誰學的,不錯。」
張鋒笑嘻嘻地站定,道:「僕到許昌過年,跟趙大叔交手,趙大叔教的。」
楊安玄拍打著前襟上的汙漬,笑道:「你和萱兒打算什麼時候成親?」
一晃眼,張鋒已經十七歲,成年了。
張鋒紅著臉道:「趙大叔說萱兒還小,等僕到了二十歲再說。」
趙田舍不得女兒,楊安玄心中暗笑,揹著手朝住處行去,張鋒忙拿起插在地上的燈籠跟上。
只聽楊安玄道:「等七月愚把你趙大叔調回襄陽,讓你娘也來襄陽城,你們一家人就又能團圓了。」
張鋒感激地道:「多謝主公。」
用井水沐浴後,清涼醒神,楊安玄坐在燈下靜思。他大張旗鼓地推行儒教,除了拉攏儒士、招募賢能、立身揚名外,還有對孔懿所說的整理儒家典籍,編撰一部儒藏。
前世楊安玄對於古人許多寶貴的書籍流失甚感痛惜,既有機會就做點什麼,或許能給後世留下點東西。
孔懿從楊安玄想仿效齊國建稷下學宮猜測他有爭雄天下之心,更深一層的含義卻並不知曉。
儒教被歷代君王視為國教,其宣傳的忠君愛國思想有利於統治,楊安玄要藉助忠君愛國的思想來針對不久後的桓玄篡逆,為自己凝聚人心、佔據大義。
當然楊安玄不會做東晉王朝的忠臣,他要透過孟子宣揚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收攏民心,從而順應民心,爭奪天下。
而儒家主張「華夷之辨」,則為他將來征伐秦魏燕等國,奠定理論依據。用其所能用,管他是精華還是糟粕。
燈光下,楊安玄目光堅毅,他初定雍州便急著推廣儒學,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雍州特有的歷史原因所決定。
桓溫北伐,雍州僑立荊州襄陽郡,安置關中和河南的流民。祖父楊亮投靠桓溫之後,多在雍州作戰,弘農楊家漸成為雍州世族的代表。
桓溫死後,楊亮轉任梁州刺史,雍州世族群龍無首,直到父親楊佺期任職雍州刺史,楊家在雍州的話語權再增。
父親死後,自己以朝庭之命奪取雍州,受到的阻力很小,其中便有雍州世族對弘農楊家的認可。
要將這份認可轉化為根基,除了廣施仁政之外,楊安玄還想借助儒學傳播確立自己正統的地位。
雍州處於四戰之地,比起秦、魏、燕還有朝庭都處於弱勢,夾縫生存之道時刻保持警醒,暗中壯大實力,儒家講究以和為貴,自己何妨用之消除秦魏的戒心。
腦中再度響起郭高的發問,何為儒?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楊安玄在心中響亮地回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