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逼捐大會圓滿成功(第1/2頁)
章節報錯
十日一次的大朝從一開始便劍拔弩張,朝覲之事再次引發了爭議,與前一日不同,大殿之上好似反對朝覲的聲音佔了主流。
六部之中,三部尚書站出來對朝覲提出了質疑,除了竇鼎之另外三位內閣大臣目前都沒有站出來為昨日的決定辯護。
皇帝靜靜的坐在龍椅上,從表情上看似乎有些驚訝。
張淵微微抬頭看著楚牧,好像年輕的皇帝此刻的樣子讓他很滿意。
必須得承認張淵對國家和皇帝的忠誠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並不是愚忠,從來都不是無條件的服從皇帝的命令,他有他的風骨。為官這麼多年來,他對武宗好大喜功不滿,他對永平帝不思進取也不滿。
他是一次又一次的勸諫,武宗是不聽勸的,惹急了還貶他兩次。永平帝是虛懷若谷的聽勸,堅定不移的我行我素。張淵心裡這憋的呀!
他認為這些年大文國家下降,風波不斷就是因為連續兩位皇帝一個剛愎自用一個軟愎自用,反正就是一意孤行沒有真正聽取大臣們的意見,尤其是他們清流派的意見。
而如今楚牧繼位,他還是個年輕人,過去一直在鄉野生活,應該思維還很簡單,正是讓他樹立正確皇帝觀的好時候,當知天子應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非事事依著自己的想法來!
所以現在因為朝覲之事又起波瀾,張淵剛才一開始就準備站出來說話,但反過來一想,這也是一個讓皇帝見識朝中輿論的好機會,萬一他覺得自己做什麼決定就算會引起爭議,內閣幾位大臣也會為他保駕護航,說不定日後就會走上他爺爺和爹的老路。
張淵便一臉淡定的站在那裡,看見皇帝投來期待的眼神也假裝看不見。
可惜胡思亂想了半天的張淵猜錯了,皇帝坐在龍椅上一點也不慌,雖然看起來臉上是有驚訝之情,但他驚訝的並不是現在大臣們站出來對朝覲發表意見,而是驚訝於郭先生是怎麼會猜到今日大朝會有人站出來反對朝覲的!
今日臨來早朝,郭放舟便斷言今日大朝必有波瀾!而且特別提醒了楚牧,不用驚慌就淡定的看戲就好!
故而楚牧一直坐在龍椅上,靜靜的看著各路人馬粉墨登場。
“嗚呼!老臣有話說!”站出來半天也沒插上嘴的老祭酒終於抓住了空隙,大聲說道:“萬國慕我天朝,懷虔誠之心上表請朝,此如孝子欲奉慈父,父豈有不見之理!嗚呼,如此盛德之事,豈能因為什麼官道不整、館驛不修等旁支末梢之事而廢之?豈非因噎廢食乎!”
老祭酒超高調一向是把好手,這一番話引起清流派的贊同,好幾位反正不用他掏錢的官員站出來附和老祭酒的說法。
工部尚書汪琦心中不屑,調子唱的再高能唱出錢來麼?
“臣也贊同祭酒大人的話!”汪琦對著老祭酒先是拱手,又道:“官道和館驛的事,確是旁支末梢的小事,如果決定恢復朝覲,我工部絕不讓大文失了體面!可是!剛才戶部也說了,目前財政拮据,修繕官道館驛還好,只是大孝子們來了大文,慈父也不能讓他們空手而歸吧!”
汪琦直接就把問題核心挑明瞭,大家真正擔心的是什麼?萬國孝子們真是為了來看皇帝的麼,只怕就是想來啃老的吧!
就拿永平帝四年前最後一次朝覲來說,不說賞賜的幾萬斤茶葉、幾千件瓷器、上萬匹的絲綢,單單只是報銷各國前來的車馬費和賞賜的真金白銀,都花了整整十七萬兩,這還是近幾十年規模最小的朝覲,外加竇鼎之各種摳摳索索刪減賞賜後的結果。
這次新皇登基,還要辦的熱熱鬧鬧大揚國威,沒有二十萬兩想都不要想。
大文現在國庫的情況,在場的百官大概都清楚,給先帝修陵寢都得東拼西湊,上哪兒去弄二十萬兩銀子出來啊!
一時間大家都望向了年輕的皇帝,望了半天發現皇帝根本就沒有表態的意思,又紛紛扭頭望向隊伍最前排的四位輔政大臣。
竇鼎之依舊一副老神在在的樣子,他本來就是想讓朝覲花費這事在大朝時被提出來。
之前有些官員還納悶怎麼首輔派的戶部尚書會唱反調,其實這是首輔授意的。
雖然昨天這事已經得到皇帝和內閣一致同意,就這麼直接推進也沒有問題,但後面一旦出了什麼事,鍋就得內閣來背,首輔更是難辭其咎。
所以這事一定要擺到檯面上來,先把話說開了,以免到時候一口大鍋扣在腦袋上扔不下來,而且自己背地裡還有和西原密會的事,這兩件事都能辦成,他首輔大人自然是功德無量!但萬一兩件事都出了岔子,就算他竇鼎之在朝中根基再深,只怕也免不了下臺一鞠躬,落個晚節不保的下場。
“老祭酒說的沒錯,內閣自是認為萬國來朝乃揚我國威之盛德之事,故而建議陛下能同意各國殷殷之盼!但各位所說的一些問題,內閣亦是考慮再三!”竇鼎之說著看了一眼另外三位半天不吭聲的同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