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打算趕路往北平,但到了揚州,林著明還是想在這裡停留些許日子。

卻是想要到梅花嶺上瞻仰一二。

梅花嶺上正是有史可法之墓。

雖然上面只有衣冠冢。

多鐸先後五次手書,敦促史可法投降,但他一封都沒有拆開,反而給母親,夫人,兄弟等,一一寫下遺書。

他在給其夫人的遺書中寫道:“北兵於十八日圍揚州,至今尚無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來,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隨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無益,不如早早決斷也。”

這種以死明志,慷慨就義,可比那文壇領袖,水太涼壯烈得多了。

林著明心生敬仰,自然要前往祭拜。

另外,廣政石經,也許可以放置到史可法祠堂之中,以漢家精神,捍衛漢家英烈亡魂。

直到今朝錢庸年,皇帝卻命人著作了一本《貳臣傳》,不少投降派都位列其中,反而留下千古罵名。

反而是給史可法修了祠堂,追贈諡號“忠正”。

不過為其修建祠堂,也是因為統治已經穩固,因此錢庸皇帝也希望臣子忠貞不二,死心踏地,不做“貳臣”,其實不過是希望文武百官都做一條忠犬,忠奴罷了。

不過史公由此也有香火,倒也算是一件好事。

徐彪聽聞林著明要去梅花嶺拜訪,肅然起敬:“史尚書忠烈,只可惜……”

林著明沒有白日上山,只等著夜裡,揚州雖然歷經百年的修養生息,但依舊有些死氣沉沉。

只有晚上還有些生氣,無非鳥叫蟲鳴。

自山下,林著明便見著浩然正氣長存,如一條大河,環繞梅花嶺。

梅花自性高潔,倒也配得上這裡青山忠骨。

林著明想到了文丞相,一生勞苦奔波,只為收復山河,史公的志氣也和文丞相相同,可惜都下場潦草,無力迴天。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林著明感觸精神,性光昇華,有無量大光明從觀想的“日”和“月”中釋放出來。

雖然夜晚,也能看清前方的路。

六丁拿著鬼火燈籠在前面引路,漸漸帶著林著明進入了陰陽兩界交界的地方。

正是一處殘破的古戰場,古城牆。

城牆斷壁殘垣,留有大炮彈痕,正是紅夷大炮的的痕跡。

其中不少缺漏之處,只有大袋沉泥填補。

一位中年儒雅將軍此時正站著這處死寂之地,眺望遠方。

林著明上前拜訪作揖:“學生林著明拜見明督師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