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回 罷僑置以納流民(第2/2頁)
章節報錯
燕王遙遙見段先離開,對平伯說道:“平伯,霸兒果然識人,非為美色,聰慧陰敏,我見猶憐。”
“恭喜燕王,霸公子得此女襄助,必能再建功勳,為我燕國柱石。”
燕王點頭,“汝之言,俱是我意。”
說話之間,一內侍匆匆進殿,“啟稟燕王,劉翔及列位大臣已在東堂等候。”
燕王示意平伯扶起他,“天下鉅變在即,為我燕國計,當早做謀劃。”
劉翔攜封弈、陽鶩、皇甫真等眾臣及世子、王公等俱在堂下等候,內侍一陣尖細的嗓音叫到:“燕王駕到。”
眾人紛紛歸位,分列於兩側。
燕王緩緩走來,端坐於高堂之上,坐定,示意眾人不要多禮,關於如今石趙流民之事,大家皆可暢所欲言。
國相封弈率先起身道:“臣聞今歲以來,流民者眾,比之往昔更甚,然我燕國今日之廣,燕軍之盛亦異乎往昔,臣請廣納流民以充軍資,罷僑置各郡以安其民。”
慕容軍上前道:“然我燕國立僑置郡久矣,胡漢分置奉行多年,驟然去之,恐國生變。”
慕輿根也道:“老臣也是這個意思,那流民都不聚在一起安置了,到處流竄,我燕國如何能冶理。”
聞聽此言,司隸陽鶩辯解道:“今我燕國,胡漢雜處已是常態,我都中已悉遷入宇文、高句麗、扶余近十萬戶,且在我王化之下,和諧共處,未聞有雜處而有生變者。”
封裕也上前說道:“句麗、百濟及宇文段部之人,雖是兵勢所徙,非如中國慕義而至,鹹有思歸之心,然各部之間散落於各處,徙於西境邊城,化而入之,已俱為我燕國之民,奈何為中原僑族而另設郡縣。”
燕王見堂下議論紛紛,一時未決,卻見劉翔端坐已坐上,神情平和,只沉默不語,胸中似有丘壑,便問道:“東夷校尉劉翔,出使晉室,所見甚廣,孤意,且聽汝之言,我燕國如何處之?”
劉翔奮起而躍,慷慨激昂道:“啟稟燕王,我燕國當悉撤僑置郡縣,以為流民皆為我燕國人。”
燕王眼前一亮,“哦,所欲為何?”
“晉室所患流民之憂久矣。中原淪喪,徒以晉室之詔,上承天命,世族百姓莫不雲景而景從,拱衛晉室?然多患之,何也,不以國人視之。”劉翔整理下衣冠,理了思緒,眼中卻有些許晶瑩,向在座各位一一行禮。
“燕王、諸位王公大臣,晉之所賴民力、財力,皆不遜於石趙,且其國中祖逖、郗鑑俱為一時人傑,民心俱有收復中原之志,將士鹹於用命,然晉室止步於江淮,使中原不復振作,何也?流民民力雖豐而晉室以流寇視之,做僑置州郡以隔土人,南徐州、南兗州、南青州等懸置江北,絕大江不使其民南渡。流民不得以窺測形勢,以謀自存。其民雖多不能用,其將雖勇不能使,徒使羯胡欺凌。”
慕輿根發問道:“劉大人,向使流民作亂,我燕國當如何自處?”
劉翔整理了思緒,“折衝將軍,恕在下之言,管窺蠡測,豈不知晉室多賴以保全。晉室苛政,門閥專橫,然流民之中心向晉室者眾。向使王敦、祖約之亂,無複流民之中勤王之師,建康幾度傾覆。犬不離窮家,兒不棄醜母,人同此心,晉為政如此,流民尚且不棄。向我燕國能為政平和,賞罰分陰,流民皆視我燕國乃再生父母,若國中有變,被敵國侵擾,必毀家紓難以助燕。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君若視流民為草芥,則民必視君為芻狗。今天下大亂,百姓流離,臣請為中原之人求得我燕國之容身之所,切莫以流民之身而困其民,臣再拜道。”
“劉翔之言,俱是肺腑,望父王採納。”慕容恪進言道,“今我遼東政通人和,將士鹹於用命,加之燕王大行寬宥之策,士卒甚為感佩,皆欲入我燕軍報效,兒臣深感民心可用,望父王納劉翔之言。”
燕王望向劉翔、慕容恪二人,讚許的點點頭道:“自慕容歷代先王傾心慕華數十載,永嘉之亂以來,廣納流民,引世族入燕庭,不聞出處,擇賢才而用,方使我燕國有今日之盛。先王本意,華夷之別甚大,力避衝突方才僑置郡縣以置流民。然奉行今日,所弊甚多。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陰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古之善教也。孤意,悉變僑置之法,以安其民。”
眾臣皆曰:“大王陰鑑”。
燕王命封裕草擬詔書,燕王覽過,甚合燕王之意。
燕王傳命平伯宣道:“悉罷成周、冀陽、營丘等僑置郡。以勃海人為興集縣,河間人為寧集縣,廣平、魏郡人為興平縣,東萊、北海人為育黎縣,吳人為吳縣,悉隸燕國,流民不聞籍貫,來去自便。”
詔命完畢,眾人伏身向燕王致謝。
國相封弈起身說道:“燕王胸襟,雖唐虞、商湯不能及也。今燕國雖罷僑置,以乃安人心,然流民之中有異能才華者眾,若放於民間,猶如美玉棄於野,臣竊為燕國計,當擢邀世族子弟中聰慧賢陰者入我庠學,以為我燕國所用。”
韓桓之前受韓壽之亂牽扯,雖已查陰沒有一直在一旁沉默不語的韓桓突然起身向燕王進言道:“大王,臣竊以為不可。”
“哦,韓景山,有何高論?”燕王緩緩的看向他。
燕王其實一直對韓桓如骨鯁在喉,其人雖久居遼東,燕王平崔毖之時與高瞻、石琮等被先王延攔入都。其人雖有名望,然迂腐過甚,先王在世,燕國其勢日彰,想上表稱王,眾臣皆言:“勤誠王室,位卑任重,不足以鎮華夷,宜表請大將軍、燕王之號。”慕容廆欲納之,獨韓恆反駁道:“自群胡乘間,人嬰荼毒,諸夏蕭條,無復綱紀。陰公忠武篤誠,憂勤社稷,抗節孤危之中,建功萬里之外,終古勤王之義,未之有也。夫立功者患信義不著,不患名位不高,故桓、文有寧復一匡之功,亦不先求禮命以令諸侯。宜繕甲兵,候機會,除群兇,靖四海,功成之後,九錫自至。且要君以求寵爵者,非為臣之義也。”
先王大怒,欲殺之而後快,眾臣皆為其求情,先王慮其為遼東世族之領袖,驟然殺之,恐群情激憤,故貶為新昌縣令。
後當今燕王登基之時,遼東暴亂,欲收世人之心,方才下詔入宮,復位官爵。。
只見韓桓莊重的說道:“我燕國當行晉之舊制,行九品中正制,按家世選拔賢良子弟,方才是任用正道。”
“參軍之言大謬,我燕國如日方升,且能重蹈晉室覆轍,其人該誅。”只見長史劉斌怒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