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朝會,眾臣禮畢回列。燕王開口說道:“昨夜本王已收得柳城急報,我兄長慕容翰已到柳城城外。”

堂下眾臣一片騷動,國相封弈上前啟奏道:“大王聖明。我王以雄武之姿,廓清四海,海內能人志士競相歸附,我燕國國勢日昌,恭賀我王。”

“封相所言極是,傳孤旨意。”燕王聞言大喜。

“慕容恪。”

“兒臣在。”

“遣你為本王全權使節,速赴柳城以迎慕容翰。”

“遵命。”

“慕容霸。”

“兒臣在。”

“你於棘城外三十里,用本王依仗,備六車六馬,斧鉞錦幔齊備,束三軍,以迎慕容翰。”

“內史高詡。”

“臣在。”

“準備太牢具,備禮樂編鐘,黃鐘大呂,孤要沐浴更衣,與翰兄對天啟誓,敬告神明。”

“領命。”

“臣不解!”堂下慕容評道,“臣疑慮,為了一個七年在外之人如此大費周折,徒耗府銀,臣不贊同。”

堂下唏噓,顯然眾臣之中持此意見不在少數,眾臣紛紛交頭接耳,一時朝堂上議論聲四起。

“眾人皆以為孤這樣做不值得?!”燕王陡然發聲,殿內群臣瞬間安靜下來。

只見燕王雙手緊緊按在御案上道:“孤之兄長並非叛亂,只是遭遇嫌隙。雖在他國,常潛為燕計。況先王在時,身先士卒,立功無數。且在三家攻打棘城之時,以一當十,萬夫莫敵之勇,有大功於燕國。我做此舉,尚不足以彰顯其功績,何來鋪張浪費之說。”

前軍師將軍慕容評繼續道:“然臣尚有疑慮。”

“臣弟請講。”燕王示意,“但講無妨。”

慕容評上前說道:“慕容翰確立大功,然先王俱已封賞,今驟然歸國,不追究前責已屬寬宥,奈何我王卻要這般隆重。”

折衝將軍慕輿根也隨聲附和道:“慕容翰歸國確是幸事,然未曾立功驟然封賞,恐眾臣不服。”

此二人言罷,朝堂沉寂,眾臣不語。這剛才所議歡迎之事如何進行,心下無主。

慕容皝沉思良久,猛然起身說道:“評弟,折衝將軍,所說不無道理,然我翰兄為何出奔他國,何也?”

誰知燕王這一發問,惹得眾臣疑慮,不知道燕王深意。

燕王兀自說道:“孤用法嚴峻,刻恩少賞,以致眾人心中俱不服,四境動盪。”

燕王望著冗騎常侍皇甫真道:“幸得常侍皇甫真言,改弦更張,然大錯已成,我封賞翰兄非昔日之功,乃孤昨日之過也。”

聞聽此言,慕容評、慕輿根趕緊跪拜道:“臣非此意,非議主上臣等本心,望我王明鑑。”

國相封弈注視這朝堂上的變化,此刻自覺時機也已成熟,上前道:“我王之兄長慕容翰,行師征伐,所在有功,威聲大振,為遠近所憚。坐鎮遼東,高句麗數載不敢為之寇。”封弈回身對眾將說道,“且善接納,愛儒學,自士大夫至於卒伍,莫不樂而從之。”

司隸陽鶩也上前說道:“假使慕容翰歸國,此一人可敵萬人勁旅,雖無功封賞,卻不為過。”

慕容皝的世子及公子一同上前,“恭請父王迎王伯歸國。”

至此,眾臣對迎慕容皝之事再無二話。燕國上下無不準備歡迎的典儀。

那一日前往建康的使船也已穿洋渡海,此刻已入長江。

燕使劉翔登上船頭眺望,只見江水浩淼,兩岸之景影影綽綽。船到京口,只見一山在江畔赫然聳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