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章節已被鎖定(第2/5頁)
章節報錯
堆秀山位於御花園東北部,曾是明代觀花殿的舊址,萬曆十一年(1583年改築堆山。山北依宮牆,高約10米,山頂建有御景亭。山體由太湖石堆砌,正面有巖洞,內為磚砌穹隆式石雕蟠龍藻井,洞門上額題滿漢文“堆秀”。山前兩側設有目前宮中僅存的一組石蟠龍水法,水法即噴泉,山腰處暗設水缸儲水,以管相連,引水至蟠龍口中噴出。山腳東側石塊上刻有乾隆帝所題“雲根”二字,以贊其美。山東西各有石臺階,拾級而上可達山頂御景亭。
搞藻堂位於御花園東北隅,始建於明代,為宮廷藏書之所。摘藻,意為鋪張辭藻。乾隆帝曾下令將堂內藏書按照經、史、子、集四部分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擇《四庫全書》精華編輯而成的首部《四庫全書薈要》謄錄完竣,即存於堂內。搞藻堂內東西壁間現存《四庫全書薈要》書架。西耳室為乾隆帝讀書處,門外聯曰:“左右圖書,靜中涵道妙;春秋風月,佳處得天和”。室內尚存66宿鳳門額,左右聯曰:“從來多古意,可以賦新詩”,皆為乾隆帝御筆。
永和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始名永和宮。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此後乾隆、光緒年間亦有修葺。明代為嬪妃所居,清代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即雍正帝的生母曾在此宮居住逾四十年。其後,道光帝靜貴妃、咸豐帝麗貴人等先後在此居住。光緒帝大婚後為瑾妃居所。
景仁宮,內延東六官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景仁官。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保持明代初建時格局。明代為妃嬪居住,清代為后妃居住。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玄燁(康熙皇帝出生於此。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碩裕親王福全喪,康熙皇帝為悼念其兄,曾暫居於此。雍正帝熹貴妃(乾隆皇帝生母、咸豐帝婉貴妃、光緒帝珍妃曾居此宮。
延禧宮,內廷東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延祺宮,清代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延禧宮原與東六宮其他五宮格局相同,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宮起火,燒燬正殿、後殿及東西配殿等建築共25間,僅餘宮門。宣統元年(1909年在延禧宮原址修建一座三層西洋式建築——靈沼軒(又名水晶宮。該殿所有構架均為鐵鑄,因國庫空虛,直至宣統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後被迫停建。1917年張勳策動溥儀復辟時,延禧宮北部被直系部隊飛機投彈炸燬。1931年,故宮博物院將其改建為文物庫房。
箭亭,始建於清順治四年(1647年,初稱射殿。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後改稱箭亭。建築面闊5間,進深3間,歇山式頂,四面出廊。室內東西兩側各有石碑一座,為乾隆、嘉慶二帝告誡八旗子弟不忘本民族習俗,操演技勇、練習騎射的諭旨。箭亭是清代皇帝及其子孫練習騎馬射箭的場所,武科殿試也在此進行。
軍機處,清雍正七年(1729年用兵西北,為及時處理軍務始設軍機房,不久改稱軍機處。乾隆初期曾改稱總理處,後又改回軍機處並一直沿用。設軍機大臣、軍機章京,均為兼職。軍機大臣由皇帝親信的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兼任。軍機章京、軍機大臣值房分別在隆宗門內南北兩側。軍機處職能原為承命擬旨,參與軍務,後逐漸演變為全國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中心,其地位遠遠高於曾作為國家行政中樞的內閣。宣統三年(1911年四月“責任內閣”成立後,軍機處被裁撤。
臭名昭著的軍機處,不過就這麼一排小房子。
隆宗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清代,門內北側為軍機處、內務府值房,南側為軍機章京值房。嘉慶十八年(1813年,一支天理教起義軍在宮裡太監內應下,攻打至隆宗門,直逼軍機處和皇帝寢官養心殿。如今門的匾額上仍留有一枚箭鏃,相傳為當年激戰時射入。
冰窖,建於清乾隆年間,現存四座,為清宮藏冰之處。四座冰窖呈南北向排列,均為半地下拱券式建築。每座冰窖東西寬約6米,南北長約11米,窖底沉於地面以下約1.5米,可存冰5000餘塊。地面用條石鋪成,四壁則先砌條石,後砌灰磚形成券頂,兩端開有拱門。清代每年冬至後半個月,工部派差役於紫禁城筒子河等處採集清淨堅厚的冰塊,切割成一尺五寸見方貯藏於冰窖,用於壇廟祭祀以及宮廷夏季防暑降溫。
慈寧宮花園是慈寧宮的附屬花園,明清兩朝太后太妃禮佛和遊憩之處。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改建,以滿足篤信佛教的崇慶皇太后禮佛、供佛需要。園中現有鹹若館、慈蔭樓、吉雲樓、寶相樓、延壽堂、含清齋、臨溪亭等九組建築,按照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分佈。花園整體地勢平坦開闊,遍植花木,四時景異,頗富情趣。
慈寧宮,始建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清順治十年(1653年重修。清乾隆元年(1736年進行修葺並改建周圍建築,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改建為重簷歇山頂。慈寧宮區域為明清太后所居,如明代萬曆年間慈聖李太后、清代前期孝莊太后(後成為太皇太后等,另有太妃、太嬪等人隨居。清代慈寧宮主要是為太后舉行重大典禮的殿堂,凡遇皇太后聖壽節、上徽號、進冊寶,以及皇帝大婚、公主下嫁,均在此處舉行慶賀儀式。若皇太后去世,其梓宮奉安於此。
壽康宮始建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建成,是乾隆皇帝為生母崇慶皇太后而建。“壽康”語出《尚書·洪範》,意為長壽健康。正殿為皇太后接受朝賀之所,後殿為日常起居之地。正殿東暖閣為佛堂,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崇慶皇太后去世後,乾隆皇帝為紀念母親特製的金髮塔即供奉在此。
太極殿,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宮。因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朱祐生於此,故於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啟樣官,清代晚期改稱太極殿。太極殿原為二進院,清後期改建長春官時,將太極殿後殿闢為穿堂殿,後簷接出抱廈,並透過遊廊使之與長春官連線成相互貫通的四進院。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乾清、坤寧兩火災後,明神宗朱翊鈞曾在此居住十數年,成為明清歷史上唯一在此居住和處理政務的皇帝。清代為后妃居所,慈禧太后曾居住在此。遜帝溥儀出宮前,同治帝的瑜貴妃曾在此居住。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初稱萬安宮,嘉靖時改名翊坤官。明清兩代為后妃居住之所。“翊”即護衛、輔佐,寓意居住於東西六宮的嬪妃要協助正官皇后,勤修婦德。宮內前殿懸掛有清乾隆皇帝御筆“懿恭婉順”匾。清代慈太后住儲秀官時,每逢重大節日都在此接受嬪妃們叩拜。清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五十壽辰時改建,與北側儲秀宮連成四進院。
休和殿,清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五十壽典前,在翊坤宮後殿和儲秀門舊址上改建完成。面闊五間,明間為穿堂,前後開門,東西次間、梢間打通,分別為慈禧太后住儲秀宮時進膳和飲茶休息的地方。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曾在此主持為光緒皇帝選立后妃儀式。
儲秀宮,內廷西六宮之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壽昌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儲秀宮。明清時為妃嬪居所。清晚期,慈禧太后亦曾在此居住數年。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祝慈禧太后五十壽辰,耗費白銀63萬兩進行大規模整修,現存建築為此次整修後的形制。
東西六宮不是沒開放,就是在弄一些對普通人沒啥看頭的展覽,中醫中藥、佛教造像、石磚瓦像、陶俑陶瓷。。。不如看漂亮姐姐,逛裡面還不如逛商店,僅有的幾個有內部佈置的,還得臉貼近玻璃才能看清一點。
乾清宮始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後幾經焚燬,現有建築為清嘉慶三年(1798年重建。“乾”是《周易》中的卦名,代表天。乾清宮在明代為皇帝寢宮,清初沿襲明制,順治帝、康熙帝曾於此居住。自清代雍正帝將寢宮移至養心殿後,乾清宮成為皇帝召見廷臣、批閱奏章、處理日常政務、接見外藩陪臣和歲時受賀、舉行宴筵的重要場所。乾清宮又是明清兩代皇帝死後的停靈之地,以示“壽終正寢”。乾清宮內的“正大光明”匾後是清代雍正帝所創秘密建儲制存放建儲匣之處,匣內藏皇帝選定並御筆親書的皇位繼承人名字。皇帝去世後,經指定的大臣取下匣子共同驗證,由秘密選立的皇子即位。
交泰殿,原名中圓殿,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交泰殿,殿名出自《周易》“乾坤交泰”,意為天地相交,陰陽協和。清嘉慶二年(1797年因乾清官失火殃及此處而重建。殿平面呈方形,上置銅鎏金寶頂,形式與中和殿略同。殿內正中設寶座,寶座後上方懸掛乾隆皇帝摹康熙皇帝御筆“無為”匾,下設乾隆御製《交泰殿銘》屏風。東側為中國古代計時器銅壺滴漏,西側為大自鳴鐘。清代皇后在千秋(皇后生日、元旦(春節、冬至三大節於此接受朝賀。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將二十五方寶璽存放於此。
坤寧宮,明代皇后寢宮。坤寧宮與前面的乾清宮分別為傳統意義上的帝、後寢官,“乾清”“坤寧”寓意天清地寧即天高明、地博厚。坤寧宮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現在的坤寧官為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瀋陽清寧宮改建後的樣式,門不居中而偏東側,成為有滿族特色的“口袋房”。清康熙時將東側兩間用作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緒三帝以及遜帝溥儀均在此大婚。西側五間為薩滿教祭祀神堂,內設安放神像、寶座的環形大炕和製作祭品的煮肉大鍋等。
御花園,明代稱為宮後苑,清代稱御花園。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之後屢有增修,現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全園南北縱80米,東西寬140米,佔地面積約12000平方米。園內主體建築欽安殿為重簷盈頂式,坐落於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四周鋪展亭臺樓閣。園中奇石羅布,古木蔥鬱,為明清帝后、妃嬪休憩遊賞之處。
養性齋,位於御花園西南隅,明代所建,初名“樂志齋”,清代改今名。齋為兩層樓閣式,坐西面東,平面呈“凹”字形,前出月臺一座。黃琉璃瓦轉角廡殿頂,上層出迴廊,下層東立面明間開門,次間及南北轉角三間均為支摘窗。建築原為七間,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於樓兩端向前接出三間,改建為轉角樓;嘉慶、道光兩朝均有修。清嘉慶、道光兩帝時幸於此,遜帝溥儀的英文教師莊士敦曾在此居住。
欽安殿始建於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牆垣後自成格局。殿為黃琉璃瓦重簷盛頂,坐落在漢白玉單層須彌座上,面闊5間,進深3間。殿內供奉玄天上帝。清朝每年元旦於天一門內設鬥壇,皇帝在此拈香行禮。每遇年節,欽安殿設道場,道場事務由太監道士管理。道光十九年(1839年起,下旨停設道場。
神武門,紫禁城北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時稱“玄武門”,清康熙年間重建時,為避康熙皇帝玄燁名諱而改稱“神武門”。神武門作為皇宮的後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重要門禁。明清皇后祭祀先蠶壇時,由神武門正門出入。清代選秀女時,待選的秀女由神武門偏門進出。
話說完全沒注意到修復文物的地方在哪,不過想想也是,要是那麼容易找到,豈不是很容易對他們的工作造成干擾。
趕在關門前最後幾分鐘去文創店買了盒香膏,我本人是更喜歡桂花的,但怕要送的那人會嫌香味太濃了,加上一點小心機,最後選的蘭花。
故宮逛完了,也不算逛完,且不說那些未開放區域,光是開放的也有一兩個我不順路沒去。故宮,只是看展的話也就那樣,但如果想象自己在這裡生活,那感覺瞬間就不一樣了。
在出口處找了個座位坐下休息等最後通牒。
前幾天都有晚霞但沒好的視角,今天總算有機會了,結果一天都是一副要下雨的樣子,雖然這很有利於逛故宮。
雨終究還是下了,下的還很大,還好我帶了傘,還好已經在回去的車上了。這樣當天去當天回,讓我想起去年夏天去成都,當時我是真的特種兵。
聽說有的學院已經交完學費了,我們這邊還是沒訊息,該不會是張宏耍忘了吧。
別人都開學了,終於說交學費的事了。
早上開始有霧了。
修操場,得把生活區拆了,所有人搬辦公區來住,為了騰宿舍,我不得不跟另兩人在同一個辦公室,吵吵鬧鬧,實在是影響我學習。他們已經事先挑好房間了,我只能哪裡有空去哪裡,跟三個人住一起。沒人幫忙,只能自己來,拆床、扛床板、拼床,沒辦法,內斂的人就是要活得更辛苦些,當然,如果我自己解決不了的話,我也肯定會主動去找人幫忙。真想幹脆直接在辦公室睡得了。明明只要再過二十天我就走了,真不巧啊。
居然十連出了兩個洛昂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