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25年,是在明清皇宮及其收藏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級大型綜合性博物館。故宮於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故宮博物院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08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佔地100餘萬平方米,儲存古建築約9000間,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其前身明清皇宮紫禁城,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分為外朝和內延兩部分,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主體,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主要是皇帝舉行盛大典禮的場所。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體,東西六宮為兩翼,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以及帝后妃嬪生活起居的地方。此外還有外東路的太上皇宮和外西路的太后宮院等處。明清兩代共有24位皇帝居住於此,1912年清朝滅亡後,紫禁城作為皇宮的歷史就此終結。1914年,於外朝區域成立古物陳列所;1925年,於內延區域成立故宮博物院;1948年,古物陳列所併入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體系完備,現有藏品總量186萬餘件(套,藏品總分25大類別,堪稱藝術的寶庫。故宮博物院透過明清皇家宮殿建築,宮延史蹟原狀陳列,珍寶、鐘錶、書畫、陶瓷、雕塑等藝術藏品專館陳設,以及專題展覽等多種方式向公眾展現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

午門,紫禁城正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通高37.95米,是紫禁城四座城門中最雄偉高大的一座。午門的平面呈“凹”字形,該造型從古代城門前的“雙闕”演變而來。午門共有五個門洞,正中開三門,兩側各有一處門,俗稱“明三暗五”。中門通常專供皇帝出入,當皇帝大婚時,皇后乘坐的鳳輿從中門進宮。此外,透過殿試選拔的狀元、榜眼、探花,在宣佈殿試結果後從中門出宮。正面東側門供文武官員出入,西側門供宗室王公出入。兩掖門只在舉行大型慶典活動時開啟。每年十月初一,在午門舉行頒佈次年曆書的“頒朔”典禮。遇有重大戰爭,大軍凱旋時,要在此舉行向皇帝進獻戰俘的“受俘禮”。明代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也曾在此施刑。

花20元租了個講解器,但這玩意貌似不太靈,有些該講解的地方完全沒響應,還戴的我耳朵疼。

內金水橋,位於太和門前的五座石橋。明初所建,內金水河經此流過。橋為單拱券式,居中一座為御路橋,供皇帝通行,橋長20餘米,寬約6米,兩側漢白玉欄杆,望柱頭雕雲龍紋飾,形制等級為五橋之首。其東西兩側各有橋兩座,長寬依次遞減,望柱頭為二十四氣紋飾,為王公大臣、文武官員等通行之橋。

太和門,紫禁城外朝正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奉天門,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在明代為皇帝早朝“御門聽政”處。清順治元年(1644年,順治帝在此舉行入關後的登基典禮,並頒佈詔書大赦天下。清順治二年(1645年始稱太和門,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毀於火,次年重建。

昭德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東角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弘政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始名昭德門。昭德,意為彰明美德。光緒十四年(1888年毀於火,次年重建。明代為選拔國家禮儀官員即考選鴻臚之地。清代為侍衛值宿處。

貞度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西角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宣治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始名貞度門。貞度,意為端正法度。清代為侍衛值宿處。光緒十四年(1888年,因值宿侍衛使用燈火不當,將貞度門燒燬,且延燒至太和門等處。次年重建。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兩代舉行重大典禮活動的場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始名太和殿。“太和”出自《周易》,意即天地萬物和諧執行。每年元旦、冬至、萬壽(皇帝生日三大節以及皇帝登基、大婚、冊立皇后、宣佈進士名次、命將出徵等重大活動都在此舉行。

太和殿坐落在三層漢白玉臺基之上,殿高26.92米,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是中國現存等級最高的古代建築。宮殿簷角安放10個走獸,成為中國古建築裝飾等級最高的孤例。殿內正中為雕龍聚金漆寶座,上方懸掛乾隆帝御筆“建極綏猷”匾,四周矗立六根“瀝粉貼金”盤龍柱。殿頂天花正中的藻井雕有口銜寶珠(又稱“軒轅鏡”俯首下視的蟠龍。殿內鋪墁蘇州產細料澄泥方磚,俗稱“金磚”。太和殿幾經焚燬、重建,現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難怪那些農民起義的領袖在攻入皇城後都想當皇帝,光是皇宮這氣派就夠讓人想入非非了。

不愧是傳承了千年的審美,故宮的配色果然很美。

太遠太暗了,完全看不清龍椅,更別說拍了。

這樣的建築完全就是工藝品。

銅缸、鐵缸是宮中的防火裝置之一,平時貯滿清水,以備滅火時用。每到冬季小雪節氣至翌年驚蟄,在缸外套上棉套,缸上加蓋,氣溫低時,缸下燒炭加溫,以防缸水凍結。紫禁城內現存最早的缸為明弘治年間鑄造。明代的缸兩耳均加素面鐵環,樣式上奢下斂,古樸大方。清代的缸兩耳多加獸面環,腹大口收。宮中現設大小銅、鐵、鎏金銅缸共二百餘口,其中鎏金銅缸22口,分別陳設在太和殿、保和殿、乾清門和乾清宮兩邊。

中和殿,皇帝在太和殿參加盛大典禮或朝會前,接受執事官員們朝賀的場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華蓋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中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始名中和殿。“中和”出自《禮記》,意即凡事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殿頂正中安鎏金寶頂。殿內寶座上方懸掛乾隆帝御筆“允執厥中”匾,寓意施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國家。皇帝參加祭祀活動的前一天在這裡閱視祝文,去往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在此查驗種子和農具,十年纂修一次的皇帝家譜《玉牒》修好後,在此閱視,並舉行隆重的存放儀式。

保和殿,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焚燬、重建。現存主體樑架仍為明代建築。明初稱謹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始稱保和殿。“保和”出自《周易》,意即保持萬物和諧。保和殿建築面積1240平方米,建築結構採用減柱造特殊法式,減去了殿內前簷6根柱子,開闊了空間。殿內懸掛乾隆皇帝御筆“皇建有極”匾,意即人君建立天下最高準則。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宴請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清初,後三宮修復前,順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並相繼易名為位育宮、清寧宮。順治皇帝大婚在此舉行。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這裡成為“殿試”的固定場所。

大石雕,保和殿後石雕分為上中下三塊,其中最下方的石雕長16.57米、寬3.07米、厚1.70米,重約200噸,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塊,俗稱大石雕。現有花紋圖案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新雕刻。大石雕主體雕刻九條蟠龍騰飛於流雲之中,下端為海水江崖圖案,四周飾以番草紋飾。大石雕的石料採自北京房山大石窩,距紫禁城80餘公里。據記載,當時要運送類似體量的石料,需動用2萬民夫造“旱船”拖拽,歷時28日才能將石料運到紫禁城。

鐘錶館位於奉先殿區域。明代後期,歐洲機械鐘錶傳入中國,至18世紀,清代宮廷已大量使用。這些鐘錶透過海外貿易、官員進獻、外國使團或組織饋贈、清廷自主製造等幾種途徑匯聚清宮。其中既有英國、法國、瑞士等國的名家之作,也有清宮做鍾處和廣州等地精品,還有一些中西合璧的產物。裝飾華貴,製作精美,功能複雜是其共性。這些鐘錶不但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而且擁有極其重要的文化價值、科技價值。故宮博物院現藏各式鐘錶1500餘件,鐘錶館精選部分展出,人們可以從中領略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地域鐘錶的高超技藝。

法國鐘錶,故宮博物院現藏的法國鐘錶大部分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產品,其中以四明鍾和工業題材鐘錶為主四明鐘形狀有方形、圓形、圍屏形等,鐘上多裝飾著鏨胎素三彩琺琅。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法國鐘錶,無論是題材,還是裝飾手法,都別具一格,在鐘錶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瑞士鐘錶,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瑞士鐘錶大部分是體量較小、造型別致的座鐘和精緻的懷錶。座鐘一般仿照建築或山子等自然景觀,外部裝飾精美,造型多樣。除計時功能外,還配有水法、鳥音、魔術等活動機械,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其絕大部分是為迎合中國消費者的審美需求而特別為中國市場製作的。

英國鐘錶,大多在銅鍍金外殼上鑲嵌彩色料石,給人以金碧輝煌之感。英國鐘錶造型不拘一格,各式建築、田園風光、自然景觀等均可作為題材,且往往附有水法、變花、轉花、跑人、跑船、轉鴨等活動機械裝置。英國鐘錶體現了英國在機械製造、金屬工藝、雕刻、琺琅、玻璃等方面的高超技藝。

廣州鐘錶,最突出的特點是其表面多裝飾有色彩鮮豔的各色琺琅。琺琅上的紋飾規律排列,細密繁縟,極具地域特色。廣州鐘錶造型多為亭、臺、樓、閣、塔等建築式樣,或是做成葫蘆、瓶等具有吉祥意涵的器形。此外,廣州鐘錶的內部機械結構相當複雜,除了走時、報時、音樂系統外,還有變幻多樣的活動機械裝置。

清宮做鍾處鐘錶,故宮博物院現存的清宮做鍾處鐘錶大多是乾隆時期所造。這些御製鐘的外殼多使用堅硬緻密,適合雕刻花紋的紫檀木製作,彰顯皇家的富有和奢華。除了紫檀木鐘表外,富麗堂皇的黑漆描金殼鐘錶也是御製鍾裡非常有特色的一類。御製鐘的外觀多為樓、臺、亭、榭等建築式樣。錶盤上多有“乾隆年制”款識。

珍寶館,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文物中,絕大多數屬於清代宮廷遺存,其中很多是由紫禁城內掌管營造的機構——造辦處奉旨製作,此外還有逢年節慶典時來自地方官員的貢品、禮物等。這些珍寶大都選用金、銀、玉、翠、珍珠、寶石等名貴材質,並徵調各地著名匠師設計製造,可謂精美絕倫、竭盡巧思,代表了當時的最高工藝技術水平。在應用上,廣泛涉及宮廷典章禮制、宗教祭祀、日用生活及休閒賞玩等各領域的活動。珍寶館從故宮博物院藏品中遴選約400件(套)文物,在皇極殿兩側廡房四個展廳分別陳列珠寶、金銀、玉石、盆景類文物。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等建築則根據其功能與歷史,恢復相關原狀陳設。

九龍壁長29.4米,高3.5米,厚0.45米,是一座背倚宮牆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寧壽官時建造。壁面由270塊琉璃磚拼合而成,以雲水為底紋,高浮雕9條姿態各異、身軀矯健的蟠龍,龍間雕山石以區隔。整座影壁用不同方式蘊含多重九五之數以示天子之尊。此處九龍壁與山西大同九龍壁、北京北海公園九龍壁合稱“中國三大九龍壁”。

寧壽宮花園又稱乾隆花園,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是乾隆皇帝為自己退位後做太上皇而建造的花園。花園南北長160米,東西寬37米,西靠宮牆,東臨宮殿。園內前後劃分為四進院落,從衍祺門進入,至古華軒為第一進,至遂初堂為第二進,至萃賞樓為第三進,經符望閣至倦勤齋為第四進。整體佈局緊湊、靈活,有亭、臺、樓、閣等建築二十餘座,蒼松翠柏,堆石玲瓏,曲徑通幽,融江南園林的精巧別緻與皇家宮殿的華貴富麗為一體。

養性殿,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仿養心殿規制建成,是乾隆帝預備歸政後的起居之所,實際並未在此居住過。“養性”出自《孟子》,意為養育正性以達到仁的境界。乾隆帝曾在此賜宴王公大臣等人。晚清慈禧太后住樂壽堂時,在養性殿東暖閣用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起,光緒帝同慈禧太后在此多次接見外國使臣及夫人。宣統元年(1909年,隆裕太后上徽號時,王公大臣在此行慶祝禮。

暢音閣為清宮演戲樓,建成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於閣後接蓋捲棚頂扮戲樓,遂成今貌。暢音閣通高20.71米,捲棚歇山頂,面闊、進深各三間。閣內有上、中、下三層戲臺,分別稱為福臺、祿臺和壽臺。下層壽臺之下設五口地井,其中四角各一奢井,中央有一水井,既可形成聲音共鳴的效果,也可為戲中表演噴水提供水源。三層臺間設天井上下貫通,臺板間藏有轆鏟,根據劇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員、道具等。使用三層臺的劇目不多,絕大多數只在壽臺上表演。

閱是樓,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為清宮觀戲場所。嘉慶、同治年間曾改建修整,以成今貌。閱是,意為透過觀戲對現實事物做出資治、求是的評判。元旦(春節、萬壽(皇帝生日等重大節日時,帝后和王公大臣常來此觀戲,大臣分列於兩側迴廊。慈禧太后六十壽典時,曾在光緒帝后和王公大臣陪同下,在此觀戲十餘天。

樂壽堂,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長春園淳化軒規制而建,為乾隆皇帝預備歸政後憩息讀書之所。“樂壽”之名襲自清漪園(今頤和園萬壽山樂壽堂,典出《論語》“知者樂,仁者壽”一語,並有意與宋高宗禪位後“樂壽老人”的稱號相呼應。堂前後廊壁嵌有“敬勝齋法帖”刻石。自乾隆時堂內即陳列有一座《大禹治水圖》玉山,背面刻乾隆帝《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御製詩,記述玉雕製作經過,並標榜其功績。慈禧太后六十壽典後,曾居此處,以西暖閣為寢室。

乾隆真跡,字跡還不錯嘛。

倦勤齋,寧壽宮花園中的最後一座建築,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建福宮花園中的敬勝齋而建。建築坐北面南,面闊九間,捲棚硬山頂,覆綠琉璃瓦黃剪邊。齋內東側有凹字形仙樓,以紗櫥隔為小室數間,設寶座床多處。其中竹絲掛簷、玉壁鑲嵌、裙板百鹿圖,為乾隆時期內簷裝修之精品。西側置四角攢尖頂方亭式小戲臺,為木質仿竹紋,亦稱竹亭。戲臺對面為二層仙樓,上下均設寶座床,為觀戲之所。頂棚飾以竹架藤蘿的海墁天花,與牆壁所繪竹籬、仙鶴、樓閣等園林景色連為通景畫。

符望閣,寧壽宮花園第四進院主體建築。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建福宮花園延春閣建造。嘉慶七年(1802年、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修。符望閣平面呈方形,外觀二層,內實為三層,為明二暗三有夾層的樓閣式建築。周圍有廊,下層四面各五間,上層四面各三間。重簷四角攢尖式頂,上覆黃琉璃瓦,藍琉璃瓦剪邊,中置黃琉璃寶頂。明間為門,次間、梢間為檻牆,上有支摘窗,步步錦格心。簷下飾以蘇式彩畫。乾隆年間,每歲臘月二十一日在此賞飯於王公大臣。

珍妃井,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京城,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倉惶西逃。臨行之前,慈禧太后將幽禁在景祺閣北小院的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召至頤和軒,命太監崔玉貴等人將她推入貞順門內井中溺死,此井因而得名“珍妃井”。現井眼上放置井口石,石兩側鑿小洞,用以穿入鐵棍上鎖。

這裡很適合故宮靈異故事。

一上午就只來得及逛了三和殿,鐘錶館,珍寶館及周邊。故宮確實可以逛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