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莊生產隊的水利工程,進展神速。

這個生產隊,它原本就是個大莊子。全體社員加起來的人數,已經超過了600口人。

再加上以前從官莊生產隊,走出去了不少當幹部的人:什麼陀城職業學院的校長,地區計劃委的主任、煤炭工業局的負責人

至今還奮鬥在、各行各業領導崗位上的不少幹部,他們都是出自於官莊。

還有地區書法協會的負責同志、甚至還有兩位、比較知名的黃土派作家。

他們的祖籍,也在官莊生產隊。

至今這個生產隊裡,還生活著不少他們的親朋好友、發小同學.

塞北的親情觀念非常的重。

在這一點上,它與巴蜀省那邊完全不同:在巴蜀地區流行著一句話,“一代親、二代俵;三代,四代認不著”。

也就是說,

無論再好的親戚,隔上了兩、三代人之後,就已經疏遠了。

而塞北卻不同:哪怕是表哥的、表哥的表哥互相之間,還能攀扯上濃濃的親戚。

因此這些各級幹部領導,他們對於自己家鄉的建設事業,還是非常上心的。

現在有了敢想敢幹的、許大良站出來,帶領著鄉親們大興水利。

因此從一開始,

許大良的水利工程,便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援:簡直是要錢就撥款。

他需要要糧食,就從地區儲備糧食庫裡面,往外調撥就是了。

甚至還有一位詞曲作家,還專門為官莊生產隊社員們,滿腔熱情投身於、水利建設的大潮之中這件事情。

專門寫了一首歌曲:

《大幹特幹,從此告別乾旱》

【社員都是向陽花,頂風冒雪把水渠挖。莊稼就是一枝花,全靠肥料來當家。

可乾旱這個惡魔呀!徘徊在塞北的塬上.我可親可愛的社員們喲!今日一定能夠戰勝它!】

啦嗦咪嗦啦.

這一下水利工程,也給許大良帶來了無數的個人榮譽:《優秀水利建設標兵》、《知識青年下鄉插隊傑出代表》、《十里鋪公社優秀青年社員》.

還有很多、更高等級的榮譽。

只是許大良很低調,不讓說說了也發不出去。

每天在官莊生產隊,許大良都很忙:天剛矇矇亮,每天早上那個胖胖的女知青由於現在他們在興修水利。

所以這個女知青很應景的,乾脆把自己原本“甘小晴”這個名字。

改成了“甘水利”。

反正都是甘,甘啥都一樣.

每天天不見亮。

甘水利就會和另一位女知青黃萱二人,早早起來替許大良,和另外兩個男知青們做好早飯。

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