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農業生產,大力發展工業,工農並進,齊抓共管,快步邁進....啥啥啥。」

這這是被全國各地,各級部門定為首要任務的事情。

只有把農業生產搞好了,群眾才有飯吃;而大力發展工業,才能朝著最高目標快步前進。

現在全國大致3000餘個縣。

其中包括相當於縣級行政規劃的旗、宗、直屬區這種特別一些的規劃,都在努力發展縣域經濟,力圖大幅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工業辦」這一部門,就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

而羅旋的新職務,就是「脂米縣十里鋪公社工業辦主任[代]」。

與此同時,羅旋身上那個「十里鋪生產隊倉庫保管員」的位置,自然得卸下才行。

只可惜整個十里鋪生產隊的社員:幹部們都知道,自家生產隊那個倉庫裡的窟窿,恐怕有點大。

大的至少小家小戶的人家,哪怕賣光了家當,也填不了一點零頭那種程度。

因此在十里鋪生產隊,沒人敢去接手生產隊的倉庫保管員這個說是肥差、但其實是一個***煩的職位。

最終還是羅旋暗地裡,兼任著倉庫保管員這個差事。

「縣域經濟」有一個特點:突出追求一個「全」字。

別人家有化肥廠,那咱也得有。別的縣裡有機械廠?那咱也不能少了這個。

現在幾乎每一個縣都在大幹快上的,一窩蜂的去開辦酒廠、磚廠、水泥廠、傢俱廠、紡織廠、繅絲廠、木材廠、氮肥廠、鑄造廠、玻璃廠...

而為了保障這些工廠企業的能源需求,各個縣裡甚至紛紛都在修建投資巨大的鋼鐵廠、火電站、水電站...

別看這個時期,進入新社會已經20年了。

其實大家骨子裡那種追求「萬事不求人」的思想觀念,還是非常濃厚的。

其實這還是源於一種小農意識:只要家裡面能夠生產出來的東西,就絕不花錢到外面去買。

——哪怕做工很粗糙、哪怕能耗巨大成本很高、甚至不在乎質量很差。

這是源自於一種:先解決有和無的問題,肥水堅決不流外人田的心理。

在大家的認知當中,縣域經濟搞好了,腰板才能硬起來:只要自己的縣裡面有了這些廠,不但可以增加財政收入。

而且還能解決日漸增多的、剛剛進入社會的些待業青年的就業問題。

只有做到了「品類齊全」。

那才算得上屬於「自給自足」了,才能符合「自力更生」的精神。

而至於說說這些工礦企業,它們的經濟效益如何...別問,問就是很好!

——沒看見哪一家工廠,不管它冒煙不冒煙。那裡面的職工,人家一準按月拿到工資,一分錢都不會少。

這就足以證明:所有的廠礦企業,經濟效益都非常的好。

[其實是用那些經濟效益好的企業的收益,拿去補貼那些賠錢的企業。]

[公社領導的思路很淳樸,淳樸的讓人不知道該如何評價他們這種做派。

他們腦子裡想的是:總得追求一個公平,總得讓大家都有飯吃吧。

企業賺錢不賺錢,起碼得保證工人們的肚子,吃的個溜圓。]

如果自己這個縣裡,哪一家工礦企業生產出來的東西滯銷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