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華國四大鋼廠,或者說四大鋼鐵巨頭,傅松認為完全沒必要做詳細敘述。

因為只要知道,正是四大鋼廠的存在,華國才有底氣向全世界宣傳自己的大國重工即可。

2k

深吸一口氣,看看王衛東身後的“學生”,又看看意氣風發的王衛東。

傅松意識到儘管自己已經做好心理準備,還是小瞧了這位門衛大爺。

對方在鋼鐵界的地位,絕對不弱於西部瓜王郝月珠。

笑著和眾人打了招呼,傅松老老實實站在旁邊充當小透明。

王衛東大手一揮:“開始吧!”

頓時有工人開始往高爐中新增原材料。

鍊鋼的原材料非常簡單:鐵礦石和木炭。

煉製原理更簡單,即在高溫環境下,利用木炭的還原性,將鐵礦石中的高價鐵還原成單質鐵。

單質鐵再和多餘的木炭熔合到一起,形成鐵、木炭合金,即鋼。

鍊鋼的歷史也非常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

然而鍊鋼容易,煉製一爐好鋼卻難上加難。

最簡單的就是鋼中碳的含量,不同的含碳量鋼材所展現的性質完全不同。

含量碳越高,鋼的延展性就越強,但硬度會降低。

含碳量越低,鋼的硬度會變大,但延展性又會降低,容易斷裂。

成語“過剛易折”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當然,想要獲得效能優良的鋼材,除了含碳量,還要加入其他金屬,諸如鎳、鉻等。

筆尖鋼就是一種成分和鍛造工藝均極其複雜的鋼材,合格的筆尖鋼硬度僅次於金剛石。

單憑這個資料,就能大致猜出冶煉的難度,更不要說耐磨性、延展性、可塑性等指標了。

鐵礦石在高爐中慢慢融化成汁,在這個過程中,王衛東不斷指揮人往裡面新增藥品,同時又很耐心的講解這麼做的原因。

饒是傅松不懂鍊鋼,也跟著聽了個七七八八。

鋼水在高爐中越來越紅,王衛東的表情也不復剛才的從容。

他緊緊盯著爐中的顏色變化,忽然道:“加冷凝液!”

一個工人按動開關,高爐瞬間冒出大量白煙。

等白煙散盡,爐內的紅色鋼水直接化成暗銀色固體,這就是鋼的雛形,粗鋼了。

傅松正將自己看到的現象和理論知識對應,忽然聽到一個聲音驚呼道:“7秒,五噸鋼水徹底凝固,這怎麼可能?”

看了說話的人一眼,傅松記得對方叫蘇裕民,是寶鋼的一級鋼鐵工程師。

不能怪他驚訝,鍊鋼有兩個核心要素。

第一是軋鋼,第二是冷卻。

軋鋼很簡單,即透過不斷碾壓除去鋼中雜質,從而獲得效能優異的鋼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