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伯玉?

這個名字對於宰予和子貢來說,可謂是如雷貫耳。

蘧伯玉,本名蘧瑗,字伯玉。

他與齊國的晏子一樣,同樣是歷仕三朝的元老,先後事奉過衛獻公、衛殤公、衛靈公三位國君。

而他的名氣之所以流傳於天下,也與吳國的延陵季子有很大關係。

當年吳國的王子季扎為了辭讓吳國的王位,便故意向他的哥哥吳王餘祭請求出使中原各國。

季扎出使齊國時,和晏子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還提醒他小心禍患。

在晉國,他又與叔向把酒言歡,還預言晉國的大政以後可能要歸於韓趙魏三家。

到鄭國,他又與子產一見如故,還預測子產將會接任鄭國的執政,並勉勵他多加努力。

而季紮在衛國時,結交的朋友則正是蘧伯玉、史狗、史魚、公子荊、公叔拔、公子朝等人。

他離開衛國前,還特意評價了一句:衛國有很多賢能的君子,不會有什麼禍患。

這話如果是別人說的,大抵是沒什麼份量的。

但如果這話是出自延陵季子之口,那其中的意味就不一樣了。

首先,季扎三次辭讓吳國的王位,這樣的德行已經無可置疑。

而從前和季扎交往過的朋友們,也都成了天下間舉足輕重的人物,而他本人的預言則一一應驗從未失算。

可以說,能得季扎一句稱讚的人都得是個人物,就更別提那些被他認為是君子的人了。

季扎覺得蘧伯玉是君子,夫子平時講課時也會拿蘧伯玉來舉例,天下人也都稱讚蘧伯玉這個人‘生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意思是說蘧伯玉每一年都要反思自己前一年的過錯,時刻糾正自己。

但話是這麼說沒錯,可宰予總感覺蘧夫子這個人有點怪怪的。

因為這人雖然稱得上是個勤政愛民的君子,但又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君子。

每每翻開他的履歷,宰予都忍不住想笑。

蘧伯玉曆仕三朝,期間遇到數次內亂。

然而蘧伯玉每次都不跟著瞎摻和,一碰到動亂他就棄官而走,第一時間溜出帝丘,防止受到牽連。

而等到動亂平息後,如果國君不召蘧伯玉回來,他就留在家裡自得其樂。

如果國君召他回來,他就聽命返回,用他那一套‘弗治之治’的理念安定百姓,收拾內亂後留下的爛攤子。

這也是為什麼夫子會稱讚他: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宰予的明哲保身和蘧伯玉比起來,那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甚至於晏子的‘不死君難’和蘧伯玉的‘當溜則溜’比起來都有檔次上的差距。

畢竟這一位才是真正的拿得起放得下,有機會做事就做,沒機會做事就溜,對於官位俸祿什麼的絕不帶半點留戀。

對於這樣一位趣人,而且還是瞭解衛侯脾氣的衛國大夫,宰予當然要拜見一番。

但他與蘧伯玉素不相識,該如何讓他停下車駕呢?

如果直接叫他,蘧伯玉身為長者,而我是後輩,這也太失禮了吧?

宰予眼珠子一轉,頓時想到了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