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軍行至帝丘郊野外的鄟澤,從鄟澤附近的山丘向北方眺望,衛國都城帝丘的高聳城牆清晰可見。

為了防止引起外交事故,宰予下令隨他前來的千人魯軍在鄟澤選取水草豐茂處紮營休息。

而他本人則帶著子貢等魯國外交官員前往帝丘,請求拜見衛侯。

宰予之所以這麼小心,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一,是因為這次出使事關重大,而他又是主使,一旦捅出了什麼簍子,他肯定得擔主要責任。

夫子在臨行前,還曾囑咐他,說:“機巧而又喜好限度的人,必定堅定。勇敢而又好問的人,必定會勝利。聰明而喜好謀劃的人,必定能成功。

予啊!你能在戰鬥中取得勝利,正是因為這三點啊!

至於那些愚蠢的人呢,他們的行為則正好與之相反。

身處高位受到寵愛,卻專門嫉妒賢人,這是愚蠢人的本性。

而世上總是君子少,而愚蠢的人佔據大多數的

因此地位高則有危險,責任重則會容易崩潰,這種情況可能會很快出現,你一定要謹慎小心啊。”

夫子的話說的已經很明白了,這明顯是在告訴他,魯國國內有人嫉妒他宰予爬的太快,所以準備暗地裡給他下絆子呢。

現在這些人之所以沒有冒頭,是因為宰予現在風頭太盛,又剛剛立下大功,所以不好發難。

而一旦他把出使的事情辦砸了,那等待他的就是一波又一波的反攻倒算。

不過說回來,他的小辮子也的確不少。

或者說,這年頭但凡想在地方上做出點成績,沒有小辮子是不可能的事。

明眼人都知道周禮中的部分條目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所以但凡是想治理好地方的大夫,是絕對繞不開禮制改革這一茬的。

但問題在於,像是三桓這樣的世卿家族,他們要搞改革可以直接從國君那裡拿到明文命令。

說破大天,人家是奉命變法,有魯國公室作為背書的。

但宰予這種弱勢大夫就只能自己偷偷摸摸的搞。

平時大家相處融洽的時候,都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可一旦關係惡化,那就是一頂違禮的大帽子扣下來,要治你的罪,你都沒地方喊冤去。

現在陽虎在位,所以季氏基本上是無條件支援宰予的。

而孟孫何忌和他的關係也十分和諧,所以孟氏對菟裘的態度也很友善。

至於叔孫州仇,他和宰予也無仇無怨,既然三桓中有兩桓都支援宰予,那我們叔孫氏就少數服從多數吧!

正是因為三桓的這種態度,所以宰予才能順順利利的在菟裘挺過兩年。

可如果哪一天他們的態度變了,那宰予瞬間就會被置於不仁不義之地。

宰予每每想到這裡就忍不住感嘆:“說到底,仁義的解釋權,目前還沒有掌握在我的手裡啊!”

至於宰予出使衛國小心謹慎的第二個原因嘛,則是因為陽虎從前把衛侯得罪的太死。

兩年多以前,陽虎為了配合晉國進攻鄭國,率軍穿過衛國進攻鄭國。

照理說,這也就是照會衛侯一下,開口借個道的事。

但問題是,陽虎不僅沒有向衛國申請借道就擅自使用衛國的周道,更讓衛侯氣惱的是,陽虎班師回國的時候,不僅再一次透過衛國,而且還直接讓魯軍穿越衛都帝丘。

這種做法可就太目中無人了。

衛侯得知這個訊息後,氣的下令讓大夫彌子瑕領軍追趕陽虎,打算直接和魯軍在豚澤開練。

衛侯都直接放出話來了。

大體的意思是,咱們誰也別請外援,就真刀真槍的碰一下子,魯國的陽虎莫非真是欺我衛國無人嗎!

而後面之所以沒打起來,還是多虧了衛國老臣公叔拔。

其實這事兒本來也不應該歸公叔拔管。

因為他老人家年事已高,再加上腿腳也不好,所以早在幾年前就向衛侯請命,告老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