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公宮之中,魯侯望著堂下侍立的大夫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該不該開口。

這幾天,諸卿大夫為了該不該討伐顓臾爭論不休。

三桓當中,季孫斯重回執政之位,因為急於樹立威望,所以對討伐顓臾的態度最為積極。

而孟氏在內亂之中損失不大,因此也樂得跟在季氏屁股後面分一杯羹。

但叔孫氏卻因為在曲阜內亂中元氣大傷,再加上家主叔孫州仇還差點被公斂處父的‘俄式救援’給當場處決了。

所以,叔孫氏在這一次的議題上選擇了沉默不語,把舞臺讓給季氏與孟氏,看他們表演就行了。

照理說三桓都這個態度了,這事多半也就成了。

但誰也沒想到,孔夫子竟然會對討伐顓臾反應那麼大。

他在朝堂之上歷數典籍,一條一條的批駁三桓力主討伐顓臾的不義。

前天,夫子舉了太古時期的神農破補遂以大仁,黃帝敗蚩尤以大公。

昨天,又談到了上古時期的堯伐歡兜,舜伐有苗,啟伐有扈的事蹟。

季孫斯等人本以為夫子今天總該沒活了。

誰知道他今天又開始論述起了中古時代的湯伐有夏與文王伐崇的豐功偉業。

夫子立於階下,說到激動之處鬍鬚都跟著一陣顫動。

“堯討伐驩兜,舜討伐三苗,禹討伐共工,湯討伐夏桀,文王討伐崇國,武王討伐商紂,這兩帝、四王都是使用仁義的軍隊馳騁於天下的。

《詩》中說: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品性善良的君子,儀容端莊不走樣。儀容端莊不走樣,各國以他為模範形象。

這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啊!

丘聽聞,所謂道,是用來彰明德行的。所謂德,是用來尊崇道義的。

所以沒有德行,道義不能被尊崇。沒有道義,德行也無法發揚光大。

即使有一國之內最好的馬,如果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來使用騎乘,它就不可能在道路上奔跑。

一個國家即使有廣闊的土地和眾多的百姓,如果國君不用正確的方法來治理,也不可能成為霸主或成就王業。

因此,古代聖明的國君在內實行‘七教’,對外實行‘三至’。

‘七教’修成,就可以守衛國家。

‘三至’實行,就可以征伐外敵。

聖明國君的治國之道,守衛國家,一定能擊敗千里之外的敵人。對外征伐,也一定能得勝還朝。

七教者,敬老﹑尊齒﹑樂施﹑親賢﹑好德﹑惡貪﹑廉讓。

居上位的人尊敬老人,那麼下層百姓會更加遵行孝道。

居上位的人尊敬比自己年長的人,下層百姓會更加敬愛兄長。

居上位的人樂善好施,下層百姓會更加寬厚。

居上位的人親近賢人,百姓就會擇良友而交。

居上位的人注重道德修養,百姓就不會隱瞞自己的觀點。

居上位的人憎惡貪婪的行為,百姓就會以爭利為恥。

居上位的人講求廉潔謙讓,百姓就會以不講氣節德操為恥。

凡是身居上位的人,都是百姓的表率,表率正還有什麼不正的呢?

表率不正,連已有的土地都守持不住,還談什麼討伐顓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