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菟裘瘋人院(4K4)(第1/4頁)
章節報錯
淄水之畔,范蠡站在渡口前,望著菟裘甲士成群結隊的從郊外返回,嘴裡忍不住唸叨著。
“怪了……”
范蠡此話剛出,便聽見身後傳來一聲女子的問詢。
“哪裡怪了?”
問他話的,是個臻首娥眉,著青衣,束錦帶,腰懸短劍的颯爽越女。
這女子似乎與范蠡相熟,二人之間對話毫無拘束,女子問話,范蠡倒也不吝回答。
他指著前方的甲士說道:“你看這群甲士,入城時未將武器包裹起來,而是全副武裝進入菟裘城內,這難道還不奇怪嗎?”
越女握著劍柄走到范蠡身畔,思考了片刻,還是不能領會其中的奧妙。
“入城不裹兵,是代表著什麼特殊的含義嗎?”
范蠡聽到她追問,這才想起對方只不過是個這輩子頭一次離開越國的小姑娘,對於諸夏禮法一竅不通,於是便笑著給她解釋道。
“按照周禮的準則,當大軍入城時,要麼將武器包裹起來,要麼就將兵器反持,將兵刃所在的那一面對準自己,以此來向城中的民眾告示:無有作亂擾民之心。
如果是路過天子所在的京畿地區,則不止要將武器包裹起來,還要把盔甲放到布袋裡,步卒需要脫下頭盔,車兵則要走下戰車,一起向天子所居住的城邑行禮致敬。
當年秦晉崤之戰時,秦國的軍隊路過洛邑就是因為禮數不周,所以王孫滿才會譏諷他們說:‘秦國的軍隊輕狂而不講禮數,這樣去作戰一定會失敗。輕狂就缺少謀略,沒有禮數就不懂得謹慎。進入險境而不謹慎,又缺少謀略,能不失敗嗎?’
不過秦人不向天子行禮,尚且可以用秦人身居西土,國內缺少懂得禮法的人才來解釋。
可菟裘宰子身為魯人,從小便受到周禮薰陶。後來,又拜在知禮之士孔仲尼的門下學習,成為世所稱讚的賢德君子。
魯之君子,不可能不懂得周禮。而常勝之名將,治軍不可能不嚴明。
然而,這些甲士作為宰子的部曲,入城時卻渾然沒有收攏兵器的意思。
看來,要麼是菟裘城內發生了什麼變故,要麼便是魯國國內生變,所以菟裘甲士才會衣不卸甲、手執戈矛,以應不時之需。”
越女聽完了范蠡的分析,然而卻提不起多大的興趣。
她對於軍國大事向來不甚在意,平生最喜愛的就是習練技擊之術。
倘若不是聽說齊國多遊俠技擊之士,想要與他們比試一番,她也不會離開家鄉,與范蠡一同乘船北上。
如果是齊國國內生變,她可能還會上點心。
但魯國只不過是他們一行人歇腳的地方,要不是范蠡非要在這裡停船,來見一見他的老朋友,說不定他們這會兒都已經進入齊國境內了。
范蠡看她一副心不在焉的模樣,笑著問道:“你就那麼想去齊國與當地計程車人比試一番?”
越女道:“世人皆道齊有三士,單臂擒虎公孫接,致師無敗田開疆,入江屠黿古冶子。他們三人名震天下,相傳都有萬夫不當之勇。
我不像範子那樣飽讀詩書,也不是將相之家的嫡女,所以不懂得許多道理,也做不來採桑紡織那樣的活計。
唯一能令我驕傲的,便是從小跟隨師父習練的這一身劍術了。就像範子每每見到賢人,總忍不住上前與他探討一番一樣。
我這樣的武人,聽見鄰國出現勇武之士,縱然跋山涉水,也必須要去與他決鬥比試的。”
范蠡聽到這裡,訝然道:“這……原來你去齊國,是要與公孫接他們三人比試啊?”
“範子也不認為我能戰勝他們三人嗎?”
范蠡為難道:“能不能戰勝先放在一邊。不過,比試的前提是,他們三人尚在人世呀。他們三個屍骨已寒,你總不能把他們從墳墓裡拖出來陪你比試吧?”
“啊?”
越女聽到這裡,頓時傻眼了:“公孫接他們已經離世了?”
范蠡微微點頭:“算算時間,他們離世都有數年的時間了。不過你不知道,倒也不能怪你。畢竟我國地處偏遠,訊息傳遞的本就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