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徒作為主管教育、山林資源、稅賦收取以及人事排程的重要官職,一直由季氏所把持。

而負責營造宮室、修建城池,負責統帥工匠等手工業者的大司空,則一直是由孟氏的宗主擔任。

至於魯國的軍事委員會的一把手,掌管道路稽查和修補,負擔著保衛公宮以及護衛國君責任的大司馬,則一直都是叔孫氏的禁臠。

這就相當於,季氏拿下了魯國的教育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財政部、商務部、組織部和農業部。

孟氏拿下了科學技術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工業部。

叔孫氏拿下了交通運輸部、國防部、國家安全部。

這些重要部門全都被三桓包了圓,剩下的那些部門,唯一還能吸引宰予的,就是掌管著司法和外交權力的大司寇了。

但問題是,魯國的外交也不光是大司寇說了算,三桓不插手那是壓根不可能的。

但凡遇到結盟這樣的重要場合,必然還是得與三桓協商後才能做出最終決定。

至於魯國的司法,說白了就是周禮。

而三桓遵不遵守周禮,這是瞎子都能看出來的事。

夫子當年罵季平子: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季氏都敢在家裡用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了,你和宰予說我大魯以禮治國,宰予聽了都想笑。

後人們常常誤會‘刑不上士大夫,禮不下庶人’這句話,是刑罰不用於士大夫階層。

但宰予必須在此隆重宣告,刑罰算個球,他們禮都不要了!

所以與其跑到大司寇的位置上受氣,還不如老老實實地當他的大行人呢。

至少做大行人還能名正言順的前往各國聘問,多與各國的卿大夫家族拉拉關係、混個臉熟,萬一以後啥時候出了事,那還得指望他們發力。

陽虎就是宰予的前車之鑑,這傢伙平時不積德,把周邊各國都得罪了個遍。

要不是我給他找門路,他逃出魯國也得挨收拾,這就是現世報。

大司寇都這樣了,剩下的太宰和大宗伯就更別提了。

其實在早期,太宰才是六卿之首。

因為太宰的職責便是主管內朝和魯侯的家務事,所以在早期公室強盛時,太宰在魯國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乃是實打實的攝相事。

因此,太宰又可以被稱之為‘宰相’,這也正是‘宰相’一詞的由來。

只不過後來公室衰微了,太宰漸漸地也就被邊緣化了。

到了今日,更是可以用一個大內總管來概括他的權力與職責。

現在的太宰,和後世的大內總管,唯一的區別,可能就在於一個噶了,一個沒噶。

而大宗伯就更別提了,那就是掌管祭祀和禮儀的。

雖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但那說的是太平年間。

亂世一到,戎馬顯然要比祭祀重要的多。

況且作為一個守孝三年都不樂意乾的前衛派孝子,你讓他把國家祭祀和各項禮儀梳理清楚,那屬實有些難為人了。

回頭祭典來臨,如果硬要宰予上臺主禮,那他也只能小頭一低,這活他的確幹不明白。

這不是宰予覺得自己能力不行,而是術業有專攻嘛!

祭祀這事兒,沒點厚實的底子,你還真整不清楚到底該如何安排。

三個下卿的位置宰予都瞧不上,而從魯侯的手中再繼續扣點土地和民戶出來,宰予也覺得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