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菟裘府衙的正廳之內,菟裘邑高層全員到齊。

宰予的面前堆著成摞的書卷。

左手邊的那些,是由子貢麾下的商隊由魯國各城邑發回的情報。

右手邊的,則是由冉求根據資料整理出的魯國軍制變遷分析。

在場眾人,人手一捲情報資料,隨著閱讀的深入,大家面上的神色也愈發凝重。

宰予看到一半,更是忍不住扶著前額,只感覺腦袋都要炸開了。

前幾天,為了掩人耳目,他派子貢藉著運糧的機會將陽虎可能作亂的訊息傳遞給了公斂處父,並希望他可以將其傳達孟孫何忌,以此來達到讓孟氏早做準備的目的。

可訊息雖然傳遞出去了,但具體孟氏的態度如何,現在仍舊不明朗。

而叔孫氏那邊,由於宰予本人與叔孫州仇的關係算不上親密,叔孫氏的封地大多也遠離菟裘。

如果宰予故技重施,依然選擇派子貢前去運糧,且不論要花多久的時間,就單單是這個行為都有可能令陽虎生疑。

所以,他目前只能寄望於孟孫何忌在得知訊息後,可以將其轉達給叔孫州仇了。

可就算是聯合了孟氏與叔孫氏,宰予還是無法確信他們一定能戰勝陽虎。

季氏、孟氏、叔孫氏雖然合稱三桓,三家同為魯國上卿。

但眾所周知,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可能比人和狗之間的差距都要大。

這句話放在三桓的身上也同樣適用。

三桓剛剛建立時,其實三家的實力都在伯仲之間,魯國三桓也像晉國六卿一樣按照族長的長幼次序輪流執掌國政。

但先君魯襄公在位時,三家實力的平衡卻由於一個事件被打破了。

這一事件,便是‘作三軍’。

根據周禮的規定,天子作六軍,大國作三軍,次國作兩軍,小國作一軍。

自初代國君伯禽開始,魯國一直保持著兩軍的編制。

而這兩軍的成分來源也很簡單。

魯國是在被周王室吞併的奄國基礎上所建立的。

而當初伯禽就藩時,周成王不止賦予了他征討東夷、拱衛王室的權力與義務,還賜給了他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作為臣民。

殷民六族、奄國遺民再加上伯禽的族人,這便是魯國兩軍的原始股。

這些人平時種田繳稅,戰時則根據戶籍提供青壯作為士卒。

也就是說,魯國的兩軍完全效忠於公室。

魯國的執政卿雖然擁有調動他們的權力,但他們之所以聽命,是因為執政卿是由國君所任命的。

但從根本身份上來說,執政卿和兩軍的國人卻是平等的,因為大家都是魯國的臣民,都是為魯侯效忠。

這樣的情況自然不能被謀求更大利益的野心家所容忍。

所以為了破壞公室的權威、收編魯國的軍權,季氏家族的三代目季孫宿開始了行動。

季孫宿的老爹季孫行父是個擁有超長待機時間的政治強人,他擔任魯國執政卿長達三十三年之久。

季孫行父在位期間,勤政愛民、儉樸持家、招攬賢才,因此頗得民心。

當時的國人更盛讚他是一位‘家無衣帛之妾,廄無食粟之馬,府無金玉之寶’的好大夫。

只不過季孫行父雖然沒什麼個人享受,但在他的努力經營下,季氏儼然發展成了三桓當中最為強盛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