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我也有看法。”

孔子看了他一眼,嘆氣道:“不齊啊,有看法那就說吧。討論學問,沒必要太過拘束。”

這個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名叫宓不齊,字子賤。

因為長得帥,品德好,能力又強,所以就連孔子也曾稱讚他‘君子哉若人’!

宓不齊一開口便說道:“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儀教化要在德政見效後才能推行,文化教育要在饑民果腹後才能開展。

許由、比干、伯夷叔齊的高尚情操之所以能夠流傳後世,靠的還是伊尹、管仲所帶來的穩定環境啊!

俗話說,道有先後之分,政有前後之別,豈能本末倒置,顛倒因果呢?”

孔子授課,向來提倡禮法。但正因為如此,孔門弟子在學習之中也逐漸產生了觀念差異。

他們有的注重實務,雖然同樣崇尚禮儀,但更看重的卻是禮法中的法。

而另外一部分,則偏重於教化修養,雖然同樣講究法度,但卻更偏向於禮法中的禮。

平時孔子講課禮法兼顧還好,宰予突然把這個問題挑明,那弟子們自然也就開始站隊了。

兩派各執己見,你說你的,我講我的,眼見就要大吵一架。

孔子見狀,猛地咳嗽一聲。

學社內立馬重歸平靜。

孔子環視了一圈學社中安坐的弟子們,無奈的眼神是個人都能讀懂。

他嘆了口氣,將話題又拋給了‘挑起事端’的宰予。

“予啊!大家都說了這麼多,還是重新講回你領悟到的君子之道吧。”

宰予行了一禮,接著說道:“我本來對君子之道有所感知,但卻覺得模糊,直到夫子您今天一言,才將我從中點醒。現在我明白了,君子之道,在於忠恕。”

孔子點了點頭,追問道;“那麼你覺得何為忠恕呢?”

宰予回道:“您曾經說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如果自己想要有所作為,也應該去幫助別人有所作為。如果自己想要飛黃騰達,也應幫助他人飛黃騰達。

忠是忠心,即心無二意,一心幫扶他人。

至於恕,您同樣曾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物,可謂恕。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也不要對別人使用。要以對待自己的態度對待他人,這樣就可以叫做‘恕’了。

只要做到了忠恕,便可以算作是問心無愧的君子,這也便是中庸,也就是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事態度。”

“中庸?”孔子琢磨著這兩個字,忽的微笑:“形容起來倒是很貼切啊!不過你是怎麼從孟孫何忌的身上領悟到中庸的呢?”

宰予俯身道:“其實這並不是單單從孟孫何忌身上領會到的,而是從晉國的羊舌氏與我國的孟氏兩個家族身上領會到的。”

孟氏,便是孟孫何忌的家族。

而羊舌氏,則是孔子頗為欣賞的晉國賢大夫叔向的家族。

果然,孔子在聽到宰予將孟氏和羊舌氏相提並論時,露出了疑惑的神色。

“喔?此話怎講?孟氏和羊舌氏有什麼關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