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結束時,武事已畢,舞者單膝跪地,象徵著開啟周公、召公之治,天下將歸於安定。

《武》樂再次奏響,舞者自南而北,象徵著王師北出朝歌。

曲子演奏第二遍,舞者再起,象徵著滅商的殊死搏鬥。

第三遍,象徵著凱旋南歸。

第四遍,象徵著南方諸國盡數降服。

第五遍,象徵著分陝而治,周、召二公為左右二伯。

周公居左,治陝以東。

召公居右,治陝以西。

第六遍,舞者聚集,相綴成行,表示對天子的崇敬。

天子與將領與舞者並肩而立,振動鐸鈴,增長士氣,四面征伐,威盛中國。

武王克殷,平定天下後,下令恢復商初的政令。

還來不及下車,就封黃帝的後裔於薊,封帝堯的後裔於鑄,封帝舜的後人在陳。

下車後,又封夏禹的後人在杞,封商湯的後人在宋。

命令為殷商賢臣比干的墳墓添土,釋放被紂王囚禁的賢臣箕子,並派他檢視殷商掌管禮樂的官吏,有賢者就恢復他原來的官位。

又下令廢除殷紂王的苛政,增加士人俸祿。

王師渡過大河,西行入陝,馬放南山,將戰馬散於華山之南,表示不再乘騎。

把役牛分散於華山以東桃林地區的荒野之中,表示不再用來駝運戰具軍需。

戰車、鎧甲收藏於府庫之內,表示不再使用。

倒握干戈等兵器,使白刃朝向內部,外面裹上虎皮,表示不再需要以武力止息兵事。

有功將帥,封賞他們為諸侯,使他們象弓櫜(箭袋)一樣,把天下的戰亂也從此櫜藏起來,不再發生。

因此,建立諸侯也被稱為‘建櫜’。

然後,天下人就知道武王不再用兵了。

於是紛紛遣散軍隊,舉行郊射求賢之禮,東郊射禮歌唱《狸首》,西郊射禮唱《騶虞》。

軍中那種旨在角力比武、貫穿革甲的射擊也停止了。

天下的賢能之士,各個穿著裨衣冕冠等禮服,衣帶上插著笏板,前來拜見。

勇武計程車人也解下長劍,開始用文德的方法去輔佐國家了。

天子在明堂中祭祀先祖,百姓由此懂得了為人子者應該行孝的道理。

朝廷之上行朝覲之禮,諸侯也因此明白作為賢臣的方式。

天子親自耕種藉田,於是天下人都開始奮力進行農桑之事,盡心於生產勞作。

在太學中奉養三老五更,天子親自袒衣,切割牲肉,執醬請國中長者食肉,執爵請國中長者飲酒洗漱。

又頭戴冠冕、手執幹盾,親自舞蹈,使他們歡樂快活,並以此教化諸侯,讓他們懂得尊長敬老、明晰孝悌之道。

從這以後,周人的教化便通達於四海,傳遞於八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