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宰予奇計(4K4)(第1/4頁)
章節報錯
夜幕降臨,魯軍的營寨裡燃起篝火。
中軍大帳中,季孫斯、孟孫何忌、陽虎等人齊聚一堂,搖曳的火光照在他們臉上,將他們的面色映的時明時陰。
他們齊聚在一張用木板搭好的方桌前。
桌上擺放的是由幾張羊皮拼湊而成的地形圖,那是由十幾名魯軍斥候共同繪製而成的。
地圖上將齊軍步卒的駐紮位置與齊軍水師的活動範圍一一標明。
依照斥候蒐集到的情報來看,齊軍駐紮於蘆葦沼澤附近的步卒數量大概在兩千人到三千人之間,而在大野澤中游蕩的齊軍水師則坐擁五十餘艘大翼和其餘舟船若干,數量保守估計在五千人以上。
除此之外,還必須要考慮到此時仍在陽州、陽穀一代收糧食的國夏軍。
他們如果拋開那些穀物,徑直朝梁山進發的話,大約五天就能抵達。
而魯軍此時聚攏在梁山腳下的軍隊也達到了一萬五千餘人。
但致命的是,魯軍的這一萬多人全都是車兵與徒卒,並沒有能與齊國相匹敵的舟師。
而齊軍的大翼戰船上全都裝配了重弩,這些大翼在白天的時候,大多停靠在齊軍營寨附近,負責協助防衛。
而到了晚上,它們便會駛離齊軍大營,在大野澤上過夜,以防被魯軍夜襲焚燬。
陽虎先前曾經嘗試過在白天向齊軍營寨發動襲擊,但每當魯人靠近時,這些靠岸的大翼便會使用重弩挨個痛擊魯軍的戰車。
大野澤附近多是沼澤,不是沼澤的地方大部分也是一片爛泥地。
在這種惡劣的道路條件下行駛,戰車跑的自然不如平地順遂。
再加上齊軍有大翼的幫助,因此還未等靠近齊軍的營寨,魯軍的戰車就被掀翻了好幾十輛。
而少了戰車的掩護,魯軍的徒卒哪裡還有膽量面對齊軍的箭雨。
面對這種情況,陽虎只能咬牙下令撤退,而魯軍一撤,齊人的橋船就撲上來了。
橋船是一種只能搭在數人的小型船隻,雖然它的威懾力不如大翼,但勝在輕便靈活、速度極快。
橋船上計程車卒除了裝配有長斧這種齊軍水師的常規武器外,一般還攜帶有兩把鋋。
鋋說白了,就是一種只有三尺到五尺的短矛,是一種用於近身作戰的武器。
它的使用方法大概與後世的峨眉刺差不多,也是一手拿一個。
水師交戰時,齊軍登上敵船之後,就可以利用這兩把鋋直接進行一個亂的舞。
而如果無法登船,就直接把短鋋當作標槍投擲。
而齊軍追殺魯軍敗卒時,這種投擲武器大發神威,殺死和殺傷了不少逃兵。
好在陽虎關鍵時刻親自率軍斷後,命令魯軍弓手齊射還擊,這才趕跑了齊人的橋船,穩定住了軍心,阻止了損失的擴大。
而遠在百里之外的國夏軍顯然是受到了這個訊息的鼓舞,因此沒有急著趕來與高張匯合,而是繼續優哉遊哉的收割著魯國的穀物。
看他的架勢,顯然是想讓高張把魯軍拖住,為他多爭取點時間,以便讓他再多噶點魯國的‘韭菜’。
而高張對國夏的做法也沒有任何不滿,他這段時間表現出了十成十的耐心,完全不急於和陽虎決戰。
陽虎來襲擊,他就迎戰。
陽虎不來,他就在營寨裡縮著,也沒有主動出擊的意思。
高張這麼能坐得住,原因也很簡單,他不缺糧食吃。
且不提齊軍剛剛收割過魯國西邊幾座城邑的新糧,就算是大野澤裡面的魚蝦,齊人也吃不完啊!
大野澤又叫鉅野澤,乃是與大陸澤、雷澤、孟渚澤、彭蠡澤(鄱陽湖)、雲夢澤(洞庭湖)、菏澤、震澤(太湖)、滎澤並列的上古九澤之一。
傳說炎帝與蚩尤的部族皆是從此處發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