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拒絕為君死難,但齊國的百姓愛戴他就好像愛戴自己的父親。

當初晉靈公無道,加重賦稅用來彩飾牆壁,從臺上用彈弓射人取樂。膳夫燉熊掌沒有燉熟,靈公就下令將他殺死,還把屍體裝在篾筐裡,命令婦女用車裝著屍體經過朝廷,以此炫耀他的權勢。

趙盾為此多次進諫,晉靈公因而厭惡他,於是便派鉏麑暗殺他。

鉏麑天未亮時便趕去,發現趙盾臥室的門已開啟了。

他看見趙盾已穿戴整齊準備上朝,由於時間還早,便端坐在那裡打瞌睡。

鉏麑退出來,嘆息道:‘不忘記恭敬,這真是百姓的主啊。刺殺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國君的使命,就是不信。在這兩者之間只要有一種,都不如死了。’

於是便撞死在了槐樹上。

趙盾先後三次遭到晉靈公的刺殺,依然能夠堅持向他勸諫,並因此得到晉國百姓的支援。

然而像是他這樣的賢能大夫,卻被冠以弒君的名聲。

晉靈公準備發兵殺死趙盾夷滅趙氏,而趙盾的族弟趙穿則率軍反攻,最終在桃園殺死了晉靈公。

於是趙盾沒有走出晉國的國境,就回來再度做卿。

於是太史董狐就記載說:趙盾弒其君。

並將這件事在朝堂上公佈。

趙盾說:不是這樣的。

董狐卻回答說:您是正卿,但逃亡時沒有走出國境,回來也不懲罰兇手,弒君的人不是您還是誰?

趙盾只能嘆息說:欸!《詩》說:我之懷矣,自詒伊慼,因為懷戀而給自己帶來禍患,這恐怕就是說的就是我吧?

董狐,是晉國的好史官,據事直書而不加隱諱。

趙盾,也是晉國的賢大夫,然而卻因為法度而蒙受惡名。

難道是董狐或趙盾錯了嗎?

他們二人也不過都是奉公行事而已。

只能說趙盾太過可惜,要是他走出了國境,就可以避免背上弒君的罪名了。

但難道可以因為他弒君的惡名,就說趙盾不是士人君子嗎?

如果他不是君子的話,又是怎麼得到民眾的擁護與喜愛,就連刺客也不願傷害他的性命的呢?”

說到這裡,孔子也免不了嘆息道。

“仲由啊!萬事萬物錯綜複雜,與其盯著某一個行為反覆審視,為何不去結合他曾經的所作所為去判斷呢?

如果予真的是個不仁不義的小人,那菟裘的百姓又為何會愛戴他呢?

如果他真的失去了士人君子的氣節,那方才為何又有這麼多人願意替他辯解呢?

怎麼能因為某些言論,便去指責他,說他失去了氣節呢?

仲由啊!如此的做法,不是仁人君子所應該認同的行為啊!”

------題外話------

我是習慣性地想讀者,找讀者求月票。

而讀者只是在寂寞的時候會想我,給我投票。

因為讀者的一句話,現在連跟讀者說話的勇氣都沒有了,謝謝你出現在我的本章說裡,也謝謝你曾經的推薦票和月票。

——節選自《宰予日記》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