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他的要求下,邑宰冉求已經明文釋出了‘參軍之人必須進入菟裘鄉校接受教育’的要求。

以菟裘目前的實力,和那些權貴卿大夫拼人數註定是拼不過的。

所以要想和陽虎他們掰手腕,菟裘的軍伍必定要是一支綜合素質過硬的隊伍。

再加上這幫人未來還得熟悉更為先進的武器裝備,學習能力怎麼能不加強呢。

如果都是一幫目不識丁的老粗,宰予的工作也不好展開啊!

正所謂兵在精而不在多,將在謀而不在勇。

菟裘的軍隊本就不是衝著攻城略地去的,而是幫助各國解決糾紛,對部分冥頑不靈的國家進行批判和制裁的。

說白了,這是宰予的維和部隊。

你們各國對戎狄蠻夷不講武德,我沒有意見。

但如果天天惦記著自家兄弟手裡的仨瓜倆棗,那就休怪我宰子出重拳了。

附近的地太爛,不好開拓,我可以想辦法給你解決。

擴張到了極限,我可以幫你想想怎麼下海。

只要你講仁義,對待百姓行良政,凡事都好商量。

如果你非要覺得壓榨百姓很開心的話,那就對不起了。

好好想想你們國家有沒有流亡在外的公子,難道你這個國君的位置,就只有你能坐嗎?

不管是哪位公子想要回國,那我宰予一定幫幫場子!

宰予一邊思索著這些,一邊為階下的甲士們講述著即將推行的菟裘軍制改革。

“治軍從嚴,治民從寬。軍中號令不嚴,則兵無戰力。

金、鼓、鈴、旗,是軍中常用的指揮工具。

一次擊鼓部隊就前進,二次擊鼓部隊就衝擊。

一次鳴金部隊就停止,第二次鳴金就代表馬上退兵。

鈴則是主將用來向下傳達命令的。

而旗則決定了軍伍的走向,旗幟指向左邊部隊就向左,指向右邊部隊就向右。

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行軍之法,想必申司馬先前也教導過你們,在這裡我就不多贅述了。”

甲士聞言也紛紛點頭。

宰予口中所說的不止是魯國的行軍之法,也是天下間最常用的行軍方法。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戰法,所以從前諸夏間作戰時,基本可以算是明牌打。

你衝一波,我衝一波,大家再對沖一波,哪邊人多士氣旺,哪邊就獲勝。

宰予說到這裡,話鋒忽然一轉:“但吳國的孫子也曾說過: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凡菟裘之軍出動,必定是興起義師,討伐不義之人。

既然是不義之人,那同他們作戰的方法,自然也就要變上一變。

而要想戰事獲勝,誅滅不義,則必定要用奇兵。

而使用奇兵時,為了迷惑敵人,就要變換這些指揮訊號了。

有時鼓聲一陣是令部隊向左衝擊的,有時鼓聲一陣是令部隊向右衝擊的。

走一步敲一下鼓是慢步行進的鼓聲,走十步敲一次鼓是快步行進的鼓聲,鼓聲不斷是跑步行進的鼓聲。

發出商音的鼓,是將使用的鼓。

發出角音的鼓,是帥使用的鼓。

發出徵音的鼓,是伯使用的鼓。

這也是為什麼我要求諸位必須學習君子六藝中的樂科。

如果諸位連聲樂都分辨不明,那還怎麼號令部眾,從將、帥、伯那裡領受命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