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薑還是老的辣(4K)(第1/4頁)
章節報錯
晏子聽完了宰予的話,笑著又問道。
“既然魯國的形勢已經很危險了,為什麼沒有人去勸阻呢?
難道魯國沒有賢能的臣子嗎?難道曲阜沒有忠義之徒嗎?
為什麼大家就這樣坐視陽虎胡作非為,而不採取任何行動呢?”
宰予聽到這話,也不正面回答,而是旁敲側擊道。
“我聽說過一句話,叫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當初周公制禮作樂,規定官職,劃分職務,用三公、九卿、大夫和士人來治理天下。
三公者,智慧明達,通曉道理,應變自如,能辨事理,深諳天道執行的規律。
他們說出的話足以調和陰陽、匡正四時、節制風雨。只有像這樣的人,才可以推舉他做三公。
所以,三公的職責在於理解天道。
而九卿,則要按照四時的節令做事,開通溝渠,修築堤防,種植五穀,明晰地理。
能夠開通沒有堵塞的溝渠,把對人民不利的事變成有利的事。像這樣的人,就可以推舉他做九卿。
所以,九卿的職責就在於施德於民。
而做大夫的人,出入之間,都要與庶民保持一致。取捨之時,都要和民眾的利益同進同退。合理的徵收賦稅,充實國家的府庫。
他們懂得做人的道理,行為舉止合乎規範,言辭談話恰如其分,說出的話足以被民眾效法,成為世人表率的同時,又能不悖於自身。
像這樣的人,就可以推舉他做大夫。
所以,大夫的職責在於推行仁政。
而士人的標準,則是要在懂得道義的同時,不能失去仁善之心。
事情成功了,不獨佔賞賜,忠誠正直,敢於堅持己見,不存奸詐之心,大公無私,說話注意分寸。
像這樣的人,就可以推薦他做士人。
所以,士人的職責就在於推行道義。
三公解道,九卿守德,大夫懷仁,士人行義。
道德仁義皆在其位,別說是小小的魯國了,就算是天下,也同樣能得到治理。
如果缺少了道,那麼剩下的德與仁義再努力,又有什麼用呢?”
宰予這麼一大圈繞下來,尋常人肯定會被說的滿頭霧水。
但在座的都是擅於言辭的春秋頂級人精,誰還能不懂宰予的意思呢。
他無非就是在陰陽怪氣魯國的三桓家族嘛。
三桓當中,季孫斯身為魯國上卿,居然能被家臣隨意拿捏。
而孟氏和叔孫氏明明有能力和陽虎一較高下,可他們為了不讓季氏一家獨大,對陽虎執掌國政的事情直接選擇性失明。
魯國的‘三公’都這個德性了,他們這些底下人就算想扳倒陽虎,也沒那個能力啊!
子貢聽完這段話,嚇出了一身汗,他總算明白宰予到底是怎麼想的了。
子我這小子,是打算把陽虎和三桓往死裡整啊!
天底下的明眼人都知道,現如今楚國衰落,而齊侯又一直有心復興桓公的霸業。
而天下諸國苦晉久矣,因此齊侯剛剛表露出一絲曖昧不明的爭霸態度,鄭、蔡等國立馬聞風而動。
鄭國敢出兵攻打周天子,反覆在晉國的底線上來回試探,這麼肥的膽子是誰給的?
還不是齊國人給的嗎!
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小國對於晉國的命令都是陽奉陰違。
依然真心實意尊奉晉國為霸主的,只有宋國和魯國。
而宋國上卿樂祁因為介入了範氏與趙氏的衝突,因此剛到晉國就被範鞅下令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