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完這段話,忽的又衝著宰予問道。

“予啊!你是否知道菟裘歸計的由來?”

菟裘歸計?

宰予思索了片刻。

魯國的先君魯惠公有兩個兒子,年長但地位卑賤的是公子息,年幼但地位崇高的是公子允。

惠公去世後,大夫們想要擁立年長且賢能的公子息繼位。

公子息想要推辭君位,又擔心弟弟公子允太過幼小,如果公子允繼位,勢必遭到大夫們的輕視,無法順利的治理國家。

於是公子息就與大夫們約定,由他代為攝政,等到弟弟公子允成年後就將國君的位置還給他。

大夫們同意了,自此公子息開始攝政,是為魯隱公。

隱公攝政之後,每日費心費力治理國家,仁愛百姓,交好友邦。

他曾想去棠地觀看當地的漁夫捕魚。

大夫臧僖伯規勸他,說這樣不合禮制。

隱公不聽勸告,執意要去。

當年冬天臧僖伯去世了,隱公知道這個訊息後,心中很是愧疚。

他說:叔父是帶著對我的怨恨離開的啊,寡人怎麼敢忘記他的忠誠呢?

於是,就按照原等級加一級的葬儀安葬了臧僖伯。

隱公從此以後,直到去世,再也沒有任何違禮的行為,對待國政也愈發用心。

隱公十一年時,公子揮來見隱公。

公子揮對他說:“您已經做了很多年的國君了,在您的治理下,國家安定,民眾富足,滿朝的臣子們沒有不聽從您的。現在您的弟弟公子允已經長大。

不如由我來替您把他除掉。這樣一來,您可以繼續當您的國君,事成之後,也讓我當個太宰,好嗎?”

誰知隱公聽到公子揮的話以後,十分驚愕。

他回道:“你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太子允要當國君是先君的命令啊!

我不過是因為他年幼緣故,才代他做十幾年的國君。

現在公子允確實已經長大了,所以我正在菟裘那個地方修建房子,將來好在那裡養老送終。

至於國君之位,我已經決定還給允了。”

公子揮遭到隱公的拒絕後,害怕自己來見隱公的事情傳到公子允耳朵裡,會遭到清算。

於是扭頭又去找公子允,向他誣陷隱公,說隱公想要殺掉他繼續做國君。

公子允聽信了他的話,就派人殺掉了哥哥魯隱公,隨後自己繼位為君,是為魯桓公。

宰予思前想後,覺得夫子忽然拿出菟裘歸計這個典故,肯定是意有所指。

因為隱公的死乃是一樁魯國人盡皆知,但又難以啟齒的醜事。

隱公的一聲完全可以用‘克己復禮’四個字來概括,他本想回到菟裘養老送終,卻遭到小人的殺害。

夫子提到隱公,難道是讓我向他學習嗎?

宰予想了半天,覺得自己可能一輩子都達不到這樣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