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指著《管子》中的一段開口問道:“比如說這個地方。齊國的北部草澤發生大火,火光照射到齊國的朝堂之下。

然而管子卻恭賀桓公,告訴他說:我國的土地將得到開闢,農民也一定有百倍的財利可得了。

結果,齊國當年的租稅在九月就交納完畢,糧食的收成也很好。這到底是什麼道理呢?”

宰予道:“草澤起火,燃燒剩下的草木灰會成為田地的養料, 所以糧食的收成當然好了!”

子貢還是困惑,他問道:“可農夫在尋常的年份也會縱火燒荒,為什麼唯獨把草澤起火的這一年拿出來說呢?”

宰予指著書本說道:“管子不是說了嗎?北部草澤起火,做飯用的柴草就無以為繼。

那麼農夫販賣柴薪的價格就會上漲十倍。

農夫富裕了,他們就能在春天從容的耕種土地,夏天也有時間除草耘苗。

這就是租稅能在九月交納完畢的原因。”

子貢皺眉道:“可農夫自己做飯不用柴嗎?柴薪價格上漲, 難道他們不會受影響嗎?”

宰予聽到這話, 頗有些‘何不食肉糜’的感嘆。

他拍著子貢的肩膀,嘆息道:“只有你們這種富裕人家, 才會花錢買柴火。你看看我,或者去問問子有他們,我們哪一個不是自己去原野上撿柴火燒?”

子貢聞言,恍然大悟道:“所以你的意思是說,這一年齊國的租稅之所以能提前繳全,其實是齊國的富戶間接的代為繳納了?”

“你這麼理解也沒錯吧。”宰予道:“畢竟農夫手中有了錢,他們就算不種地,也可以用賣柴薪得來的錢,去市場上購買糧食,用來繳納地租。”

子貢微微沉思:“如果這麼說的話,齊國人乾脆每年都在草澤放一把火算了,這樣一來,農夫不就都可以富裕起來了嗎?”

宰予聽了,驚得連忙否認道:“使不得啊!”

“為什麼?”

“你想啊!要是每年都放火,那柴薪的價格就會居高不下。如此一來, 誰還去種地啊?大家都去撿柴火算了!”

“撿柴火不好嗎?”

“撿柴火沒什麼不好的,但不種地就大事不妙了!你難道忘了管仲在齊國主政的時候,是拿什麼手段對付我們魯國的了嗎?”

在齊桓公剛剛繼位的時候,魯國的國力雖然不如齊國,但也不是可以被隨意拿捏的。

因此,兩國在各個領域時常產生摩擦。

齊國在經過管仲的一系列改革後,國力大增。

齊桓公也摩拳擦掌,準備對外擴大國際影響力。

因此,不聽話的魯國就成了桓公的眼中釘肉中刺。

桓公想要削弱魯國,於是管仲就給桓公出了個損招兒。

魯國地勢平坦,水土肥沃,紡織業也十分發達,很早就有種桑織綈的傳統。

管仲建議桓公帶頭穿綿綈材質的衣服,而且不止桓公要穿,齊國的官員們也得穿。

齊國的百姓看見官吏和國君都穿綿綈的衣服,於是也紛紛跟著一起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