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哥一心為國,兄弟佩服。”

方正的這句話倒不是恭維,他看過太多尸位素餐的人,不管是前生還是今世,官員無不是將自己的利益置於國家之上。

胡一刀苦笑著搖頭:“別給我戴高帽了,我只求有一天韃子打來的時候,我能夠保護自己的家人。”

方正聞言,心中一動,問道:“胡大哥,你手下現有多少兵馬?”

“不怕兄弟笑話,我雖然位居千總,可手下的弟兄不過二百。”

胡一刀不知道方正為什麼要問自己這個問題,他補充一句:“如果算上參將大人調配給我的那些軍戶,總共有五百一十二人。”

靳一川聽的不明白,道:“你明明有五百多人,為什麼說手下只有二百個弟兄?”

方正給了靳一川一個讚許的眼神,他這個問題正好是自己想要問的。

“這五百個人,能夠正常參加訓練、按月領餉的只有二百個人,其餘三百一十二人,大多是老弱病殘,他們不但是軍人,也是大明的農民,因為有地要勞作,根本沒有辦法按時參加訓練。”

“說得好聽點是軍戶,其實就是一幫扛著鋤頭的農民,這樣計程車兵,我能把他們算進去?”

聽完胡一刀的解釋,方正才瞭然。

軍戶,軍戶,當然是軍在前,戶在後。

但是現在朝廷衛所制度廢弛,軍官只知道往口袋裡裝錢,對於軍隊的戰鬥力根本不重視。

或者說他們只想用最少的花費,養出最聽自己話的部隊。

畢竟大明的將領是不會在一個地方呆太久的。

與其便宜了別人,還不如趁著在位的時候多撈一點。

權利不用,過期作廢。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句明朝的軍隊制度。

想當初明太祖朱元璋逐元漠北,建立了大明王朝。

在明朝初年,設立了四百九十一個衛,三百一十一個所。

軍隊的總數大約是三百一十多萬。

而當時明朝的人口不過八千多萬,這就相當於每三十人中就有一個當兵的,這對於國家、人民是個沉重的負擔,國家根本養不起這麼多的軍人。

但是數量如此龐大的軍人又不能一下裁掉,不然就會引起社會動盪。

所以朱元璋就採納了衛所屯田制度。

洪武皇帝也曾說:“今海內寧謐、邊境無虞,若使兵但坐食於農,農必受弊,非長治久安之術,其令天下衛所,督兵屯種,庶幾兵農合一,國用以舒。”

老朱的想法是好的,畢竟大明朝幾乎無仗可打,軍士三分守城,七分種田,極大地適應了當時的社會環境。

建國之初,最需要的就是與民休息,休養生息。

可是大明王朝不可能永遠的安定,它就像是一塊肥肉,周邊人數較少的國家看到這塊肥肉,總想著撲上來咬一口。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所以才會有蒙元殘部、瓦剌、韃子這些部落前仆後繼。

這一點,明成祖Judi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並在京師設立京營,常備軍二十萬。

但是這二十萬的京營在土木堡之變中,被大明戰神朱祁鎮一朝盡喪。

各地邊軍陷入危機,甚至連苟延殘喘的蒙元殘部都能到京師附近耀武揚威。

軍制改革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