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都要被送去和親,他一個在籍的僧人,又算得了什麼。

與此同時……

辯機也不得不把魏硯這個名字記住。

這人到底跟自己什麼仇?

其實……

辯機根本不懂。

魏硯那是在救他,雖說史書當中也不知道辯機具體是怎麼死的。

這個爭議很大。

史料當中的矛盾也很多。

有說他捲入跟高陽公主的偷情案所以才被腰斬的。

也有人分析說,李二尊崇道教,而他這個表現出色的佛教弟子有可能不小心地捲入到了朝堂之間的鬥爭中。

比如說李承乾,其實李承乾跟佛教的關係很密切。

不過在大唐,佛教也確實受歡迎。甚至可以說,上至皇后、公主,下至凡夫俗子,幾乎沒有人不喜歡的。

第一,他們說話好聽,講理講得讓人聽了覺得瞬間通透。

第二,他們往往還會治病什麼的,反正,就是會很多東西,而且能辦成很多別人辦不成的事。

在大唐,佛教那簡直就是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的體現。

不單單給予人精神安慰,而且,還懂得各種技術。

難怪佛教能傳遍大唐。

就比如說四川還是什麼地方,有僧人給當地百姓傳播甘蔗製糖技術,讓百姓收益比原來種甘蔗豐厚十倍不止。

你想想看,就這樣的人,你說能不讓人喜歡嗎?

當然了,人多了,就什麼雜魚都有。

而且……

事實上,這甘蔗製糖似乎也不是那僧人自願的,而是實在沒辦法,好像是他家的驢毀壞了百姓的甘蔗苗,所以就拿這個技術來作為賠償。

但不管怎麼說,還是可以發現。

佛教在當時就是牛逼。

別人治不好的病,他們去唸一下經就好了。

別人想不通的事,他們一句話別人就唸頭通達了。

回到正題。

魏硯說是在救他,真不是開玩笑。

因為他呆在長安肯定死,不是因為偷情,就是捲入朝堂爭鬥。

但是去了吐蕃,說不定還能活。

當然!其實更重要的是,魏硯想讓吐蕃百姓少點殺戮,多點慈悲之心,別老想著來大唐打秋風,為什麼你們不能自己自食其力,非要去搶人家的。

本來他大可說個別人的名字,可問題是……

他就只記住了他。

而另一邊……

祿東贊這裡。

其實雙方都可以建石堡,這是相對比較合理的。

祿東贊也不知道魏硯跟他們的贊普說了什麼。

說不定是對他們贊普一頓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