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漁第二天便找上季秀才說了打算開學堂這事。

季秀才正忙著處理如何分發棉衣的事,聞言只抬頭看了她一眼,讓她繼續說說她的想法。

“讀書識字總是好的,我們不會只窩在桃源村,總是要出去的。

再者說了,就是在桃源村,識字也有大用處的,比如能幫你分擔一二。

而且,我不只打算讓他們識字,還想教一些算術類的知識。”

季秀才頓了頓,抬頭看她,若有所思道,

“你上次教我和畫兒的那種演算法倒是巧妙,用來確實方便,若懂得人多,能省不少事,或許還會有意料之外的效果。”

木漁驕傲地挺了挺胸,“那當然。”

然後又說道,“我想讓你來教他們識字,我來教他們算術,暫時只教這些便夠了。”

季秀才點頭,“可以。”

他是秀才,此前在季家村也辦過學堂做過先生,換來桃源村再做也不是什麼值得為難的事。

若在別的時間,他或許還要因為忙碌而考慮一番,但在冬天,這實在沒有什麼好考慮的。

這半個多月來,他除了兩次抽選人手去莊園便是這次分發棉衣,除此外再無事情可做,忙碌了幾個月後忽然閒下來,他只覺得閒得發慌,能有些事情做再好不過。

事實上,村裡有類似想法的人不再少數。

村裡的人都是勤奮慣了的農人,自然不能接受真的什麼都不做的日子,那會讓他們在吃飯時心虛的,所以這些天他們大都在家裡編糧筐、草蓆、坐墊等等物件。

這麼多天下來,積攢的數量眾多不說,編織技術也得到了相當大的提升,結實耐用不說還很精美,拿去做商品販賣賺錢完全沒問題。

只可惜,現在是荒年亂世,少有人買也沒地方賣,村人們也沒想著要賣,只想有些事情做。

木漁這邊還在繼續打算著,

“村裡一共有四十餘人,再加上溫明一家,就是五十口人。

這其中十六歲以下的得有二十個,這麼多人要一起上課要找合適的屋子不容易。

把這二十個人根據年齡和基礎分為快班和慢班好了,一個班十個人左右應該差不多坐的開了。

初步安排的話,就是你上一天我上一天然後再休息一天。

這樣我們都是每三天上課上學一天,不會佔用太多時間,耽誤什麼事情。

你覺得怎麼樣?”

“很好。”

“那這事就這麼定了,我讓楊二郎幫著找個合適的屋子做學堂,再找個時間把這事告訴村民們。”

季秀才看了眼桌上的賬本和旁邊的棉衣,說道,

“不如就等明天分棉衣的時候一起說吧。”

“行。”木漁被提醒了這事,順勢問道,“對了,分棉衣的章程定好了嗎?”

“定好了,照你說的,領棉衣的人家之後一年的時間基礎田多收一成左右糧食,優先沒有棉衣的來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