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內都是同城本地的書籍收藏者,他們從近二三十年的老書、雜誌。

再到建國以來的報紙、書刊。

再往上就是民國乃至百年之前的書卷、書籍都有涉獵。

至於竹簡、銅簡之類的則相對較少,這樣的東西通常都是文物,500塊錢加一面錦旗上交國家是最好的選擇。

像是線裝古書之類的,倒是沒有太嚴格的講究。

能夠流轉至今的基本上都是批次的印刷本,存世量並不小。

官方的博物館也有收藏和備份,對此的監管並不嚴格。

就像是古銅幣的玩家一樣。

攤主名叫李有才,80後生人,深受各種地攤文學和收藏節目的影響,從一開始的年代書籍收藏,變成了三寶街的小販。

這個行當輕鬆倒也輕鬆,靠風潮掙錢,也靠運氣掙錢。

前幾年“撿漏”一詞透過小說和電視劇火爆了之後,還真有一波撿漏熱潮。

隨便弄點兒做舊的銅器都能掙錢,賣出個三五百的,這一天就夠了。

要是運氣好碰到不會還價的“小豬仔”,那就是開張吃一個月的買賣。

這一行的開價幾乎達到了成本價的百倍左右。

就像那張符籙,明明是附贈得來的,理論上成本為0,他也敢開個500塊錢的價格。

正是因為如此,那些深諳此道的收藏“玩家”們,基本都是直接砍掉一位數再說。

就算這麼砍,攤主也依然有錢掙!

不過這幾年,三寶街的小攤生意差了不少,只有那些有固定門面的文玩店生意還算過得去。

主力客戶是那些年紀在40歲到60歲之間且經濟條件較好的中老年男性。

李有才揣著手機,看了看安靜的群聊,想了一會兒才編輯了一條資訊發到了群裡。

“群裡有老哥對民國時期的報紙感興趣的嗎?”

“成色不錯,就是紙植纖維脫水嚴重,變脆了一些。”

群裡的都是老狐狸,絕不能胡扯八道,李有才基本如實相告。

很快就有了回覆。

山水如意:“變脆倒是可以用石灰水脫酸法來解決,關鍵是這份報紙的內容。”

山水如意:“若是內容貼合近代大事件,群裡肯定很多老哥會要的。”

群裡一下熱鬧了起來。

這個時候一個用水墨畫做頭像的人@了李有才。

我為墨中客:“老李,上次那批古書不錯,很有收藏價值,如果還有的話記得聯絡我。”

李有才連忙回覆起來,這個墨中客可是同城古書收藏這個小眾群體裡的“高玩”。

只要書到位,他都會給個好價錢!

……

另一邊,宗澤也終於到達了導航上的【通典藥房】。

這是三寶街附近的一條弄堂。

不僅老舊,而且狹窄逼仄。

路旁還停放著老舊的二八大槓腳踏車。

而這個【通典藥房】的門店就在弄堂裡,招牌是一片褪色廣告布,看起來破破爛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