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不聽王叔言,吃虧在眼前(第1/3頁)
章節報錯
遠在應天府的允熥,夥同蠱雕與青鸞,開啟了允炆改造計劃。
而身處黃州牧城內的朱權,卻面對著兵臨城下的窘境。
朝鮮的築城技術,遠沒有大明那般高明,抵禦敵人進攻的手段,自然也沒有那般牢靠。
燕軍眾人雖未說擔驚受怕,卻也心情不佳,尤其是習慣了打勝仗的他們,打起守城戰,可謂是相當憋屈。
每日還要飽受城外韃靼人的羞辱與謾罵,這使得士氣變得低沉不已。
如今的韃靼人,甚至晚上都不設防,因為他們知道明軍不敢前去劫營。
“父王!再這樣下去,我軍士氣低落,還打什麼仗?”
朱高煦脾氣火爆,自然受不得這等鳥氣,主動請纓道:“兒臣願率領精兵一千,前往劫營,定能讓韃子吃癟,挽回我軍士氣!”
夫戰,勇氣者也。
朱棣深知這個道理,若是這樣消耗下去,不等朝鮮的援軍前來,明軍便會不攻自潰。
“十七弟,你看……”
“守城方為上策。”
朱權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我軍如今就像一顆釘子,直接擋住了韃子與野人進一步的行動。”
“這兩夥人,向來不帶輜重打仗,他們都是搶一路,打一路。如今已經數日沒有劫掠,他們的軍糧又能撐到何時?”
“四哥只需每日與將士們談心,鼓舞士氣,不出半個月,敵軍肯定會退去。”
出於對韃靼與女真的瞭解,朱權的話並未說錯。
朱棣頷首點頭,城中的糧食,足以支撐明軍使用一個月。
可見當初朝鮮官員跑得有多快,連糧食都沒有帶走。
倘若不是朱權到來,這些糧食被韃子拿走,後果不堪設想。
——
韃靼軍營。
正如朱權所言,別看每日韃靼人罵的歡,表現出一副勝券在握的樣子。
可自家知道自家苦,哈爾木已經察覺到糧草的不足。
與中原農耕民族相比,韃靼人的優勢,便是不需要糧草輜重,前提是能搶到東西。
這也是他們南侵中原,搶完就走的原因。
劣勢同樣明顯,一旦陷入僵持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手中無糧,即便嘴上叫得再歡,待到糧草用盡之時,也只能灰溜溜退兵。
這也是為何哈爾木想要攻破朝鮮的原因,有人幫忙種地,他們就不會為糧草發愁,屆時也能擺脫以戰養戰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