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原名任職禮部尚書多年,如今已經到了告老還鄉的年紀。

一向中庸保守的他,自然不會坐視漢夷雜居。

“夷狄蠻橫落後,若以後與我漢家子民生活在一起,豈不是一種倒退?”

李原名拱手行禮道:“還請寧王殿下解答老臣心中疑惑!”

朱權同樣還禮,給足了對方的面子。

“回想盛唐長安,胡漢雜居,兼併西域、吐蕃,一片欣欣向榮。”

“長安更是成為天下中心,為數國家遣使來學習。貿易興盛,國富民強,治安良好,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再看弱宋,偏安一隅,並無胡漢雜居,卻依舊被人滅亡!”

“可見國家是否進步,乃當權者決定,並未胡漢雜居所致!”

李原名身為禮部尚書,同樣是牙尖嘴利之輩,豈能輕易被朱權辯倒?

“寧王此言,乃自相矛盾!”

李原名笑道:“既然殿下以唐朝舉例,那老夫也以唐朝反駁!”

“胡漢雜居能否讓國家繁榮,暫且不表!”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殿下不見安史之亂乎?只因安祿山、史思明皆非我漢家子民!”

聽聞此言,已經有官員忍不住點頭,提起安史之亂,那是每一箇中原漢人不願回憶的過去。

“夷狄只會暫且臣服,卻不會真心歸順,更不會承認是我中原子民!”

李原名咄咄逼人道:“寧王年紀尚幼,不知人心險惡。”

朱權大笑道:“自相矛盾的是李尚書你才對!”

“安祿山、史思明造反不假,可麾下便都是胡人,沒有漢人不成?”

此言一出,李原名不知如何反駁,朱權朗聲道:“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李光弼,高仙芝,哥舒翰,僕固懷恩皆是你口中的蠻夷。”

“敢問李尚書,這又是為何?”

李原名愕然,卻聽到朱權笑道:“晚唐時期,中原漢人黃巢、朱溫造反朝廷,導致民不聊生!沙陀人李克用匡扶社稷,與賊鬥爭。”

“夷狄之分,實乃謬論,不足道也!”

朱權一錘定音,令李原名百口莫辯,所謂的民族對立,本就不成立。

“父皇,十七弟所言甚是!”

太子朱標接茬道:“您當年,不也百般勸降王保保,想讓其為我大明效力麼?”

提起王保保,朱元璋也感慨萬千,這樣一位奇男子,卻不能為朝廷所用!

“老十七所言甚是!咱已經決定,接納願意入籍大明的蒙古人!”

皇帝拍板,其他人莫敢不從,朱標更是帶頭直呼:“父皇英明!”

老朱笑著看向朱權,問道:“老十七,還有何見解?直接告訴咱!”

此時的洪武大帝,分明是個瘋狂炫耀兒子的老父親。

可惜寧王殿下不自知,“父皇,不如早點退朝,讓兒臣回去補個覺?”

嗯?

老朱嘴角抽搐,怒斥道:“給咱滾出奉天殿,回去補你的春秋大夢!”

朱權也不氣惱,上前躬身行禮:“兒臣遵旨,這就回去補覺!”

說罷,竟然真的走出朝堂,徑直回府而去。

令群臣汗顏,敢如此這般“忤逆”陛下的人,也只有如今的寧王殿下。

“逆子!”

朱元璋冷哼一聲,看向朱標,不滿道:“都是你這個太子爺慣的他!”

朱標有苦難言,只得無奈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