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洛陽 第三十二章 紙上談兵(第2/2頁)
章節報錯
劉榮正是理虧的時候,當即坐好:“陳兄請講。”
陳瞻嘆了口氣說道:“鮮卑烏桓者,性貪暴而無信義,道暢則馴,時薄先離,我當然知道此二者是我大雍之患。”
陳瞻害怕劉榮再次打斷他,便首先將這事定下了基調。
他不同意劉榮的觀點並不是支援媾和外族,而別的原因。
劉榮聽得這話只能按下一肚子話,聽陳瞻繼續說。
陳瞻嘆了口氣:“我當然知道劉兄所說的防禦體系可以抵禦入侵,保我大雍百姓平安。但是,朝中實在是沒有銀錢了。劉兄啊,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如果糧食多財力充裕,幹什麼事情會做不成呢?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一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我又何嘗不想肅清邊患呢,但是現在朝廷連發給烏桓的軍餉都給不出,根本沒錢維持前雍鼎盛時的那一套邊境的防禦體系。”
大雍的邊患等等一系列問題,大都是由於財政危機拆東牆補西牆製造出來的。
比如烏桓本來只不過是東胡的一個小部落,藉助大雍清空遼東和漠南匈奴之後才在佔據了一塊地盤,之後又趁著大雍前後之交的混亂,佔據了燕山北部地區,朝廷無力整治,才不得已拉攏烏桓的上層,給錢給糧,讓他們抵擋匈奴,鮮卑的衝擊,成為大雍北部的屏障。
這一僱傭關係一直持續到了先帝時期,眼下鮮卑坐大,朝廷也頹勢漸顯,大雍無力抵禦鮮卑的壓力,這個政策才逐步動搖。
過不下去的烏桓人時不時就有小規模犯境,但是烏桓官方一直站在大雍這邊,大雍也無力管烏桓,不想激起反叛,於是只要烏桓不太過分,便預設了這件事。
但是現在為啥烏桓就敢勾結反賊,明目張膽地反了呢?
不就是國庫沒錢,錢先緊著救災平叛,李璜僱兵不給錢,烏桓才勾結的張猛。
劉榮一愣,下意識地反駁道:“若如你所說,前朝如何能建立起這套體系?難道朝廷有錢綏靖外族,沒錢發給邊郡將士?”
當年武帝能做到,是因為文景兩朝的修養生息和財富積累提供了物質基礎,再加經過幾十年集權國家對地方的掌控力很強,與如今連度田都做不到的大雍不可同日而語。
後面一個問題太敏感不能說,最好從經濟入手,所以陳瞻準備列資料,擺事實,好好教訓一下不通財貨的劉榮:“好,就說武帝,當年武帝確實維持了這一套體系,可是你知道這套體系維持了多久,又耗費了多高的代價嗎?”
劉榮不答,陳瞻接著說:“聽說你經史子集無一不通,那我便用本朝大儒編著的《雍書.食貨志》裡的話回答你吧。”聽到自己的黑歷史再一次被提到劉榮有點侷促地搓搓手,卻聽陳瞻接著說道:
“元朔二年,募民十萬於朔郡,元狩四年,置“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元鼎六年,數萬人度河,築令居,初置張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注1]
“這還僅僅是河西一段的衛戍情況,你剛剛問過令尊才過來,想來令尊也不會不告訴你每年發給鮮卑烏桓的軍費是多少。你僅拿河西一段比較,錢糧可夠?”
“更不要說在前雍的大亂中,這些工事多數被棄置,反賊篡政,群雄並起,鮮卑烏桓藉機入寇,我大雍之民不得不內遷,邊郡十室九空,形同虛設。”
“後我光武皇帝雖撥亂反正,但我邊疆再難恢復當年的盛況了,今邊郡之兵不及武帝時十一,劉君的策略雖好,但如何能實現呢?”
“武帝情存遠略,志闢四方。然得以南誅百越,北討強胡,西伐大宛,東並朝|鮮,皆因文、景之蓄。但即使借天下之饒,數十年間,也搞得官民俱匱。況今人財並乏,要是如此做了,怕不等鮮卑烏桓滅亡,我大雍就已經民不堪命,起為盜賊了。”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北疆邊患事急,然中國之困亦急,方今郡縣盜賊尚不能禁。今年張猛叛於中山,我等都無力將其抓回,何況維持這樣一套宏大的防禦體系呢?”
聽完陳瞻的一番話,劉榮已經愣住了。
他平日自以為能通經史子集,然而更加喜愛文采風流,於是總是偏愛些清貴文章。
像《食貨志》這些“濁流”雖然也看過,但也僅僅是看過,並未深究其中的原理。
是而,劉榮很清楚剛才陳瞻所言皆是《雍書》原文。
現在聽對方條理清晰,一條一條羅列出來,有詳細解釋了一番其中的道理,既失落於自己連最驕傲的博聞強識都比不過對方,又感慨自己引以為傲的策略竟出了這麼大一個漏洞,差點誤國誤民,一時間竟然驚出了一身冷汗。
劉榮顫聲問道:“所以我大雍並不防守之力,若是烏桓真的勾結張猛,入寇之時我等也無力阻攔?”
陳瞻微微嘆了一口氣:“我也不知道啊,或許這一戰真的不可避免。但畢竟這一切都是我們的猜測,現在烏桓既然沒有明面上造反,陛下也不可能為這種沒有真憑實據的事情調兵征討。我如今只怕邊郡毫無準備,到時候遇到烏桓和鮮卑一起發難措手不及,被人長驅直入……以我平庸的才智,實在是想不出什麼將烏桓御於國門之外地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