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陳瞻剛剛展現出來的水平,寫什麼都信手拈來,完全不需要為了湊韻腳而犧牲表達的準確性!

那麼,東北有什麼呢?

對了!烏桓人!

剛剛陳瞻說烏桓人可能有心無力,消極怠工,他可能想表達的真實意思是:烏桓人也不可靠,需要防備?

順著這條思路往下想,劉榮覺得越來越和理了。

這樣也是說得通的!之前陳瞻去中山剿滅張猛,中山就在幽冀邊境,而幽冀邊境就是和烏桓人的接壤的地方。

陳瞻或許是發現了什麼蛛絲馬跡,覺得烏桓人有問題,但是又苦於沒有證據,不想事後背上“逼反烏桓”的黑鍋,所以沒有明說,只是說烏桓人可能有心無力,需要防備!

至於之前那個奇妙的用典,或許是陳瞻醉酒之下信手拈來,或許是陳瞻有意為之,希望在場更多的人能注意到跟在“漢家”後面的“煙塵在東北”!

電光火石之間,劉榮心中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猜測,他愈發覺得自己想得有道理,準備在文會後,找個時間,私下問問陳瞻。

場地中,剛才那士子的解釋得到了其他人地一致好評,眾人又驚歎了一波陳瞻的文采。

儘管一開始,大部分士子的關注點都是陳瞻的文采,但是頻繁出現的“報天子”,“封侯”等詞語還是點燃了更多士子內心的渴望。

試問哪個少年人沒有一個封狼居胥,馬踏燕然的夢想。

……更何況還有封侯的好處。

就算不能封侯,要是能做出一些成績來,想轉地方六百石官職,以他們的家世還不是輕輕鬆鬆!

有了基礎的官職,到時候是轉任地方也好,進入中央也好,阻力就能小很多了。

想明白了這點,臺下吃瓜群眾們的熱血也被點燃:“大好年華,我等卻在此蹉跎歲月,實是不該。”

“是極!是極!若非陳君點醒,我等還在迷霧之中。大丈夫當效班定遠,張騫傅介子,馬上博一個功名!”

有不少人是熱血上頭,但是人群中漸漸有人醒悟了過來,那就是現在去“擊胡拓邊”實在是一個收益高的好選項。

未來幾年胡人肯定會犯邊,而且不斷增多,這樣自己只要能夠擊退胡人,就一定能為自己爭取到足夠的政治資本,這是一個極佳的機會。

雖然有一定風險,但是總好過在洛陽坐冷板凳熬資歷。

一時間場上眾人中有不少生出了“搏一把”的心思來。

就在眾人各懷鬼胎的時候,陳瞻已經寫完了詩。

之前提議作詩歪樓的那名士子此時正幫陳瞻抻紙,見此已然能明瞭,他的那點小把戲已經被陳瞻看穿了。

也對,他還在太學裡廝混的時候,陳瞻已經在戰場上廝殺了,他怎麼可能看不穿自己的小把戲!

可憐自己班門弄斧,不僅把在場眾人往相反的方向上帶,還妄圖以此拍大佬的馬屁,真是可笑。

那名士子想著,甚至恐懼得顫抖起來。

陳瞻不知道他腦補了些什麼,只是看他那麼害怕,肯定不是什麼好事。故而只淡淡地看來他一眼道:“別晃,字都要被你晃花了。”

那人聽聞此言便真如木雕般定住,一動都不敢不動,只有後背滲出地汗水,暴露了他的真實心情。

陳瞻沒有再看他,微眯著眼睛,將毛筆蘸滿墨水,仰頭灌了一口酒,筆鋒一轉接著寫道:

“東出盧龍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萬里,悍兵猶備胡。邊塵漲北溟,虜騎正南驅。轉鬥豈長策,和親非遠圖。惟昔李將軍,按節出皇都。總戎掃大漠,一戰擒單于。常懷感激心,願效縱橫謨。倚劍欲誰語,關河空鬱紆。”

這首詩不同於之前的熱血,而是略有沉鬱。“亭堠”就是邊境上,用來瞭望敵情的土堡。

開篇兩句描寫了對敵形式的嚴峻。

接著“和親非遠圖”兩句則強調的是,在國家大事上不能總是忍讓,如果長期如此只能越來越受欺負。

這是借前朝武帝故事表明,“和親”政策在雖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雍的壓力,但是卻並沒有遏制匈奴的野心。

帶入大雍當今的現狀,其實就是想表達,對於外族不能一味籠絡,如果自己力量不夠強大,“懷柔政策”一定會遭受反噬!而邊塞重鎮,在地理和政治上的重要作用,一旦失守,後果不堪設想!

陳瞻這首詩其實有點告誡場下士子:現在邊境情勢危急,即使只想要防守,壓力也很大,朝廷也給不出太多的支援,實在是困難重重。

所以你們要想好了,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雖然做好了,收穫會很大,但是如果能力不足,就是真的死無葬身之地了。

所以如果覺得自己能力不行,趁早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