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瞻這話前兩句“三尺之局兮,為戰鬥場,陳聚士卒兮,兩敵相當。”出自大儒馬融的《圍棋賦》,直接將圍棋類比為戰場。道德標杆馬融的話,這人定是沒法反駁。

如此陳瞻成功偷換概念,將下圍棋不按套路是否違禮的事情,類比成了戰場上不按套路是否違禮,然後有拍出了宋襄公的反面案例。

宋襄公作為傳奇君主,在後世的史書裡,已經和他的泓水之戰一起,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反覆鞭屍。也為春秋戰國時流行的宋國笑話增添了寶貴的一筆。[注1]

在場計程車子聽聞此言會心一笑。

楚軍與宋軍會戰於泓水,楚軍人多,宋軍人少,但是楚軍想要攻打宋軍需要先渡過泓水,這個時候宋軍就可以擊其半渡。然而宋襄公說“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

等楚軍過了河,開始在岸邊佈陣,宋襄公又說:“等他們列好陣地。”於是等楚軍布好軍陣,一衝而上,宋軍大敗,宋襄公被射中大腿,沒過兩年就死了。

而且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之前在盂地會盟的時候,宋襄公已經因為過度“契約精神”被楚國抓過一回了。

而陳瞻的第三句就是子魚罵宋襄公的話,即戰場之上一切以勝利為第一要務,若是真如襄公這般,直接去當奴隸算了,何必還打仗呢?

陳瞻接著說道:“彼語必援經,動必據古,然一戰而為敵所執,再戰而身死國削,為天下笑,此不知時之禍也。”

這句話明著是在說宋襄公,不知變通,不能審時度勢,死抱著古禮,所以兵敗身死,“一戰成名”。但結合那人剛才說的那句“豈曰堯哉”,所有人都知道現在那個“為天下笑”指的是誰。

那人漲紅了臉,但仍然不願意認輸,接著狡辯道:“襄公乃是仁義之師……”

一旁計程車子見他為了求勝,連宋襄公都要拖出來洗白,不由哂笑,場中噓聲一片。

啊,這人頭送的。

陳瞻不等他說完便回應道:“襄公不修德,而疲弊其民以求諸侯,此其心豈湯武之心也哉?獨至於戰,則曰‘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非有仁者之素,而欲一旦竊取其名以欺後世。故《春秋》正之,若稱頌襄公,則世之為仁者,相率而為偽也。”[注2]

這句話是,說宋襄公的“仁義”並不是真正的仁義,他想用他的子民的勞苦,來換取在諸侯中的霸主之位,這樣的行為難道是仁義的嗎?

不想著阻止不義的戰爭,率兵出征卻在在戰場上說出那樣的話,讓無數子民喪生,所以宋襄公不是有什麼仁者的素質,只不過是想借此來獲取好的名聲,欺騙世人罷了。

所以《春秋》之中也批判了宋襄公的這種行為,你現在還出來給宋襄公洗白,要麼是學藝不精,不通聖人之理,還口出狂言。要麼也和襄公一樣,是一個虛偽之人。

那人聽了陳瞻的話心中大囧,也知自己這話是落入了必敗之地,無法反駁了,於是索性破罐子破摔,想拉陳瞻一起下水,指著陳瞻質問道:“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自古義利不兩立,陳明遠,你要如何答?”

旁邊的劉榮心中一凜,心中暗暗為陳瞻捏了一把汗。

這人垂死掙扎,胡亂攀咬,居然扯出禮義之爭來,這個問題陳瞻若是答不好,怕是要被打成“不義之人”永遠翻不了身了!

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於喻利。”孟子曰:“捨生取義”。自古以來義利之辯就是辯難的熱點話題,歷史上也留下了很多關於這一問題的記錄。

陳瞻一直對於這一個問題嗤之以鼻,因為在他看來,所謂義利之辨,是一個偽命題。

這個命題的提出,已經首先將“義”與“利”對立了起來,並且,已經先行無條件的肯定了“義”的價值優越性。

而且什麼是“義”啊?

所謂“義”即“公義”,“大義”,是群體利益的最大化。

那麼“義”不就是群體每個人的“利”的集合嗎?所以“義”與“利”是否衝突,本質上還要看兩邊的立場是否一致。

所有一堆人滿口仁義道德,但是對於“義”的定義也是不明確的。

在這種模糊的定義下,先樹立一個誰都達不到的道德標準,然後就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把對方打作不德,這樣自己的所有批判就都是“道德”的,是“正義”的了。

呵呵。

但是陳瞻也知道,大雍不是後世,他那一番言論過於驚世駭俗,在大雍當前以儒學作為唯一官方指定學術思想,儒生掌握道德的唯一解釋權的背景下,怕是會被打成異端。